最美劳动者,为何是他们?

03.05.2016  11:28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最美劳动者,为何是他们?

  新华社记者

  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劳模代表座谈时说,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

  对于这些最美的劳动者而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不仅是国家、社会对于他们工作的认可,更是他们“最美”的证明。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看一看他们身上有哪些特质?为何他们能被称为“最美”?

   坚守——18年换来清波如碧

  在福州,守护晋安河18年,河美了,他们变老了。

  刚踏上环卫小船的时候,罗祥英夫妻也没想到这份工作,一做就是18年。

  那一年,罗祥英33岁,皮肤还没那么黑,眼角的皱纹也只是淡淡的。

  每天清晨,夫妻俩就登上环卫船,一叶扁舟漂泊河上,中午在船上吃饭,过年也很少回湖北老家。

  几天前,老杨的手被河里捞上来的铁钉割伤,罗祥英心疼,命令他休息。老杨担心连天的暴雨让河道变脏,根本不顾手指发炎,硬要工作。

  “让他在家睡,他也睡不着。”罗祥英边用网兜打捞河上漂浮的树枝,边“吐槽”老杨。

  老杨尴尬一笑,没有回嘴。他心里明白,妻子何尝不是一样倔?一股蛮劲儿,总得比别人多干,比别人较真。

  有人酸她:“这么拼命,想当劳模?

  罗祥英眼里含着泪花,“好几次不想干了,想家想儿受不了,只有专心干活会让我心里好过一点”。

  清理内河18年,青春随着河水渐渐逝去。社会认可了他们:罗祥英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杨兰芳也被评为“福建省二十佳城市美容师”。

  夫妻俩成了名人,别人问有啥感想。“我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我只知道劳动让人更有价值。”罗祥英回答。

  陪伴了罗祥英夫妻18年的晋安河静静流淌,清澈的水波见证着他们的人生意义。

   寂寞——做好一件事产出30多亿元

  这半辈子,杨德仁几乎都在实验室里,陪着他的,只有硅材料。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东北角,绿荫掩映着一幢白色二层小楼,这里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研究小组所在地,杨德仁是这里的学术带头人。

  硅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半导体材料,是电子工业的基础材料,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电子工业水平。上世纪90年代,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通常认为,微电子用的硅材料“越纯越好”。

  而杨德仁研究组另辟蹊径,要研究硅单品中的杂质。他们提出,在硅材料中掺入氮元素,控制缺陷,能明显改善硅材料的品质。

  与学界流行的观点相悖,杨德仁的研究工作因此分外寂寞。20年过去了,该领域中同期做光能研究的4个人,3个转行当了公司老总,只有杨德仁还留在实验室。

  “做研究不能人云亦云,只要研究有意义,就值得坚持。” 杨德仁的想法很朴素,就是想把基础科学问题搞清楚。

  杨德仁和研究小组在硅材料中掺入“杂质”的观点开始逐步得到国际上的认同,他们原创的一系列成果全世界都在应用。

  杨德仁将成绩归于“老一辈科学家打下的基础”“团队合作”和一些“幸运”。但他也感慨:“搞科学研究,没有长期坐冷板凳的精神不行。

  在他的办公桌上,有个小小的风车模型,动力来源于一块小小的硅太阳能电池,阳光越好,风车转速越快。

  利用太阳能发电,是这个硅材料实验室产业化的项目之一。这些年,他和研究小组产学研紧密结合,硅材料成果的产业化已经产生3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杨德仁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部分地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这也是他对自己和团队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