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回顾及展望
11月份,国内玉米市场新粮上市数量不断增加,其价格整体稳中偏弱运行。同时,临储玉米拍卖活动暂告一段落,市场关注焦点集中转向新年度临储玉米收购政策上来。而该政策在市场强烈预期下终于在11月25日正式出台,收购价格继续上年水平,其对市场价格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国际市场方面,多空因素并存促使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窄幅波动。
一、市场行情回顾
(一)国内市场
东北地区:本月,东北产区玉米市场新粮上市数量不断增加,深加工企业仍是市场收购主力军,贸易商心态较为谨慎,玉米价格平稳为主,局部涨跌互现。同时,临储玉米拍卖活动本月只举办一次,成交情况不甚理想。此外,备受关注的临储玉米收购政策于11月25日正式出台,其收购价与去年相同,并与前期市场预期基本一致,因此政策发布并未给市场带来明显波动,后期需持续关注临储实际收购情况及对市场的影响。
截止11月末,吉林省长春、松原、四平地区2014年产三等玉米收购价(单位:元/吨,下同)分别为2090、2040、2130元(平均2087),较月初分别下跌10、40、10;黑龙江省玉米收购平均价1940,与月初持平;辽宁省收购平均价2220,较月初上涨20。
华北地区:本月,华北产区玉米市场价格整体偏弱运行,局部涨跌互现。一方面,市场供应相对宽松,而用粮企业采购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受雾霾天气等因素影响,华北玉米霉变率呈增加态势。短期来看,其价格走势仍将由供给压力主导,在需求缺乏有效提振情况下,预计其价格仍有继续回落可能。中长期来看,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出台,北粮南运补贴政策如期未再延续有利于华北玉米价格不再出现类似于今年3-4月份期间价格暴跌的历史,其价格底部区间有望较上年抬升。
截止11月末,山东、河南、河北2014年产三等玉米收购平均价2277、2188、2213,较月初分别下跌4、18、20。
南北港口及南方销区:本月,弱势下行成为南北港口玉米价格运行主基调。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新粮上市以来,北方港口玉米到货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在南方用粮企业采购谨慎的情况下,港口玉米库存不断上升;二是南方港口国产和进口玉米到港压力较大,饲料企业采购谨慎。本月,南方销区玉米市场供应充足,饲料企业采购心态平稳,中小饲料厂随用随采,贸易商出货速度偏慢,玉米价格整体回落。
截止11月末,锦州港14.5%水分优质玉米收购价2280-2290,较月初下跌20-40;理论平仓价2330-2360,较月初下跌30;广东深圳港口14.5%水分东北产优质玉米成交价2460-2470,较月初下跌10-20。销区上海三等玉米站台交货价为2500,较月初下跌180;福建福州为2560,较月初下跌80。
(二)国际市场
11月份,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窄幅波动。本月,随着玉米收割工作的临近尾声,农户销售步伐加进一步加快。同时,美国玉米出口需求以及乙醇需求旺盛,对玉米价格构成支持。但原油价格暴跌制约了玉米价格的上涨空间。
截止11月28日,美国芝加哥农产品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期货12月合约价格为3.75美元/蒲式耳(折合人民币906元/吨),较11月初上涨1%;3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198.3美元/吨,合人民币1216元/吨,较11月初上涨41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782元/吨,较11月初上涨39元/吨,比去年同期跌57元/吨。
二、影响因素
1、临储玉米拍卖暂告一段落,市场对其依存度逐渐降低。自10月份新玉米收获上市以来,国内临储玉米拍卖成交日渐冷清,成交率持续在10%以内。本月(11月5日)只举办一次,计划销售玉米299.89万吨,实际成交1455吨,成交率0.05%,创年内新低。另据统计,截至11月5日,2014年国家临储玉米拍卖共经历24批次,累计投放玉米10810.54万吨,实际成交2964.95万吨,总成交率27.4%。其中,东北地区实际成交2468.47万吨,跨省移库实际成交126.03万吨,进口玉米实际成交370.45万吨。
自今年5月22日首次开拍以来,从炙手可热到门可罗雀,伴随玉米市场的大涨和趋稳,处于“政策市”的2014年临储玉米拍卖活动一直备受关注。但伴随新季玉米的陆续上市,市场对临储拍卖的依存度降低,从9月17日第18批次拍卖开始,掉头直下的成交量就拉开了玉米拍卖逐步淡出的序幕。
2、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出台,为市场注入“强心剂”。11月25日,备受市场关注的东北临储玉米收购政策正式出台,对国内玉米市场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首先,从收购价格来看,内蒙古、辽宁1.13元/斤,吉林1.12元/斤,黑龙江1.11元/斤,均与去年持平。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其次,从收购时间来看,收购期限为2014年11月25日至2015年4月30日。再次,从质量标准上来看,收购入库的玉米必须为2014年生产的国产玉米,符合国标等内品质量标准。具体质量标准按玉米国家标准(GB1353-2009)执行。最后,从执行主体来看,今年玉米临时收储除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储粮),今年中粮集团(中粮)、中国中纺集团公司(中纺)参与玉米临时收储,这是2011年以来,玉米临时收储主体首次多元化。不过,与去年有所不同,北粮南运补贴政策未有提及,因此,今年关内外玉米有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市场采购策略的差异性将显现。同时,后期2014/2015年度东北临储收购节奏及收购规模也将成为左右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
3、玉米收购进度同比偏快,农户卖粮形势好于去年。本月,国内玉米收购整体进度明显较常年加快,农户卖粮形势好于去年同期,究其原因:除今年我国玉米再获大丰收和天气配合以外(去年东北和华北相继出现大雪延误玉米上市时间),东北局部在临储玉米收购启动之前出现“收购热”是主要原因。而除辽宁省因前期干旱造成玉米减产因素以外,不少地区农户售粮进度加快则与玉米品质、价格、市场心理等因素有关。
据统计,截至11月25日,河北、黑龙江等10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玉米197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741万吨。同时,截止11月末,东北农户总体售粮进度已达28%,明显高于去年同期15%的水平。以黑龙江宾县地区为例,现当地玉米售粮进度已经逼近5成,去年同期几乎没有销售,不少习惯在春节前销售的地趴粮迅速消耗使得粮价获得明显支撑。
4、霉变率问题提早出现,玉米品质问题值得关注。尽管今年收获期间市场普遍反映东北玉米容重较往年增加,整体质量较好。但收获后受到气温偏高等因素影响,玉米保管难度较大,往年立春后才会出现的霉变率问题今年提早出现。据了解,目前吉林省及黑龙江等地地趴玉米已开始出现霉变现象,霉变率达到3%-5%,偏高达到8%-10%。此外,今年华北地区新粮上市水分偏高,农户储存不力,玉米霉变率同样偏高,许多饲料企业反映不适合用于猪料生产。若霉变继续加重,一方面会减少后期优质玉米供应,导致优质粮与差粮价差扩大。另一方面,玉米不易存储也将促使农户提前售粮,导致前期供应集中,或使粮价形成“先抑后扬”走势。
5、深加工企业收购量升价弱,饲用玉米消费处于复苏之中。本月,作为玉米消耗的第一大主力----玉米深加工行业进入批量收购阶段,其收购价格虽继续小幅回落,但企业日收购量已达到历年高位水平(日收购量5000吨左右),东北玉米收购第一波高潮逐渐拉开序幕。同时,虽然11月25日东北临储玉米收购政策正式公布,但是由于在之前市场了解传闻后已经提前展开收购,使得政策利多效应提前出尽,中下游企业收购热情减弱。截止11月末,东北深加工企业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区间在1920-2120元/吨,较月初下降20-30元/吨;山东部分深加工企业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区间2140-2350元/吨,较月初下降10元/吨;而作为国内玉米市场另一大消费途径的饲料消费则继续处于缓慢复苏过程中,对玉米消费推动力度有限。本月,国内生猪价格先扬后抑。一方面,全国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再度下滑,节日需求(元旦、春节)向好托底猪价回稳反弹;另一方面,现阶段国内生猪(猪肉)整体供应正常,今年全国范围内的生猪疫病发生程度较轻、患病猪群的死亡率极低,也对猪价反弹空间形成抑制。截止11月末,国内生猪价格为13.98元/公斤,较今年年内最高点(15.34元/公斤)回落了1.36元/公斤,较2013年同期水平回落了8.69%。猪粮比在5.80:1,仍位于国内生猪调控预警的蓝色观察区域,全国生猪养殖行业依然处于价格、盈利“螺旋式”上升的复苏周期当中。
6、全球玉米市场供需宽松,价格季节性下行压力较大。据美国农业部11月份供需报告显示,预计2014/2015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9.9032亿吨,比上年度增加113尤吨;消费量为9.7181亿吨,比上年度增加1783万吨;期末库存预估为1.915亿吨,同比增加1851万吨,库存压力明显。其中,2014/15年度美国玉米产量为3.65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1225万吨;消费量为3.0253亿吨,比上年度调增714万吨(其中用于玉米乙醇消费量调增为1.308亿吨,比上年度增加41万吨);期末库存为5101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962万吨。由于美国玉米产量有望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加之缺乏需求面的实质性利好消息,因此后期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将面对较强的季节性下行压力。
三、后市展望
展望后市,随着东北临储玉米收购政策的尘埃落定,市场关注焦点逐步转向临储玉米收购节奏对市场影响上来。但考虑到今年我国玉米丰产格局下,市场需求恢复增长缓慢及进口谷物规模依旧庞大,加之北粮南运补贴政策不再执行将使得东北玉米外运不似上个年度那般顺畅。此外,近日,一股强冷空气自北向南横扫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东北大部分地区将遭遇强降雪降温天气将利于东北新季玉米批量脱粒上市,无形中增加东北玉米市场供应压力,进而导致短期东北玉米价格恐难以跟随政策公布迅速升温,但局部农户售粮进度较快的地区以及优质粮源价格或将获得支撑。后期重点关注临储收购进度、东北玉米品质变化情况和华北粮源上市节奏(尤其是河北)对市场走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