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花园小镇“大集” 越“赶”越旺
本网讯(赵敏黾) 与城里人不同,农家的日子有一半儿要到集上完成,于是赶集便成了乡下的一道风景。
要说大集,林甸县花园镇的最热闹。为啥?这里南与采油六厂接壤,北邻林甸镇,东接黎明乡,西靠大庆四牧场,交通便利。还有,这里的大户多、打工族也多,喜欢出外打工的把地“转”出,一年的零花钱就够了,再出去打工挣份钱存上。愿意种地的就多转包,地越种越精。如今,农民人均年收入两万元,腰包鼓着呢。
花园镇的大集,农历逢十必集。
6月14日,农历初十。天,刚刚擦亮,鸡犬之声便传遍了村庄的每个角落,静静的村子一时间被喧闹声包围。男人们忙着套车,发动起小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把要卖的东西装上车。女人们在镜前梳妆,着红挂绿,像是走亲似的,陆续走出家门。几乎是同时,赶集的人 马浩浩荡荡地上路了,兜里揣上足够的钱来此消费。
这里的大集,那叫个气派。从镇北头到镇南头,长有1000米,分两侧摆摊。衣服鞋袜、柴米油盐、针头线脑,囤里的粮、园里的菜……拿到集上的都是商品,卖了就是钱,钱攥到手里,想买啥就买啥。
集上的菜,顶花带露挂着新泥,堆成堆儿,码成垛儿,连周围的空气里都带着水气儿和土味儿,足斤足量忒便宜。
赶早集的,多是有重要的生计,连衣服都不换,早去早回,不误下地干活;赶晚集的,多是闲人,睡醒了回笼觉,打扮得干净利索,先到小吃摊上,烧饼、油条、老豆腐喂饱肚子,还能赶上临收摊儿的便宜东西。
大集,不仅本镇的人来赶,方圆几十里的七姑八姨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于是人流在小路上弯弯绕绕,挨挨挤挤。
赶集的人们,带有东西要卖的,总是先急着脱手,然后再买进要买的东西;也有只买不卖的,或只卖不买的。于是各就各位,或招徕顾客,或挑选货物,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便成为场上的基调和主旋律。买卖之间,大多是难得一次成交,总要费上些唾沫和气力,有的是三番五次。相同的买卖双方,也常有打上几个照面,费上几次口舌的,尤其是那大宗的买卖就更加小意。要添件新衣裳吧,男人一般只是配角,女人才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既要看款式及花色合不合宜,又要看面料是棉是毛还是化纤的,还要看做工是否精细,穿上身是否合体,有的还得看看服装的牌子、厂家。
集市的附近是各种铺店,在一家羊汤小店外,摆上些桌凳,支起口大锅,锅里熬上些羊骨头,案上盆里是些煮熟的羊肉羊杂碎,一排洗干净的瓷碗。主人把切好的羊肉羊杂碎放在碗里,抓上香菜末、葱花儿,谁吆喝一声“老板来一碗”,这边“哎,来啦!”地应一声,手拈汤勺,在滚烫的汤锅里舀出稠稠的汤汁,往碗里一冲,加上味精,快快当当地就把一大碗羊汤放到了吆喝者的面前。胡椒粉、辣椒油、盐醋味精什么的都在桌子上现成的,想调个什么口味自己来。待碗里的汤喝下大半,一声“老板添汤”,这边又应一声,勺子一起,加上味精葱花儿,快快地就过来了。
一位赶集的农民告诉记者,逛大集,不坐下喝上一碗,那和没来过差不多。
在热热闹闹的背后,赶集不仅方便了村民购物,还鼓了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餐饮业村民们的腰包,也搅醒了城外这个“大市场”。据粗略估计,赶集当天,成交总额达1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