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的那些劳模—孙晓军

27.04.2015  17:34

  孙晓军,黑龙江省检察院林区分院副检察长。

他今年51岁,31年的检察工作积累,25年的反贪一线历练,说其在工作中擅“用智用谋”,丝毫不为过。

自2002年任林区分院反贪局副局长以来,共主办职务犯罪案件160件,要案和案值100万元以上的32件,其中某贪贿窝案被评为全国反贪侦查“优质案件”。

先后3次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优秀侦查员”,2次荣记个人二等功,1次荣记个人一等功,今年4月,在全国检察机关第八次“双先”表彰中,他再次被授予“个人一等功”。

 

孙晓军  “优秀”不是容易得来的

 

 

提起孙晓军,这是一个在林区乃至全省检察机关反贪领域响当当的名字。

采访他本人时,那张皮肤黝黑的脸上,眼睛善意地憨笑着,他说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特别的事情,也不大会说。

边上,不相干的人坐不住了,与孙晓军常年战斗在办案一线的战友们,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了起来。于是记者决定采取“外围突破法”,从他的身边入手,侧面切入了解。他的同事们开始滔滔不绝。

从他们的口述故事里,那些办案经历、工作场景,那些事情的始末与细枝末节,一一呈现。

当这些细微详实的碎片,开始聚拢,并慢慢累积、搭建、塑性、丰腴。伴着奔涌而来的信息量和眼前孙晓军的形象,在记者的头脑意识中,孙晓军的工作状态,逐渐清晰明朗了起来……

   

他,不怕吃苦

要办案,就不能怕吃苦——这是孙晓军经常对手下的兵说的话。

2003年腊月,是一年中最冷酷的时节。严寒之下,北方人有“猫冬”一说,而孙晓军则领着几个干警“猫山”。

当时他们正查办一起林业局林场场长贪污案件。为躲避人情干扰,他要求专案组内的5名干警关闭一切通讯方式,在山上一住就是17天。

林区的冬天日夜飘雪,滴水即成冰。办案条件十分艰苦,每天还要找十几名证人谈话,孙晓军就带头亲自询问、记录。记录时,他的手冻得发抖,就靠反复搓手物理升温。取了笔录,他们还要到山沟里的现场勘查被贪占转移的木材情况,回来时才发现,冻得没了知觉的脚,竟肿得像个馒头。

蔬菜肉类无法供给,为了办案保密需要,也不能去熟悉的林场职工家化缘求购,大家便每天三顿饭靠泡面充饥。嘴里实在没滋味,就剥些毛葱,蘸点大酱。

事隔多年,如今当年专案组的干警回想起那“猫山”的17天,仍然感慨,而孙晓军还是是那句,要办案就不能怕吃苦。

一脸凶相

 

对待工作,孙晓军特别严格。回忆起他的刚性,大家用一个字形容:凶。

干警谷阳说,他这辈子都忘不了那起呼兰县某干部的职务犯罪案件。

那是一起省院交办的案件,在侦查阶段,由谷阳负责外围取证。顺利完成了搜查和扣押款物的工作后,他乐呵呵地回到办案点向孙晓军交差。

法律文书都完备吧?

必须地,都盖章签字了,领导您就放心吧”,谷阳拍着胸脯,信心满满。

拿出清单递给孙晓军,上面物件数量、型号、单位都明确标注。孙晓军边看边点头,认真核对着每一项内容。但忽然间,他脸色转阴:“这叫扣押清单吗?!

对啊,一式三份”,谷阳赶忙凑上去,被孙晓军猛地这么一问,有点摸不着头脑。

你看清了,你用的这是‘处理扣押清单’”,孙晓军表情严肃得让人尴尬。

没事孙局,也都差不多,而且家属也签字了,我们下次注意”,谷阳边说话边观察着孙的脸色。

这不行,差多了。丁是丁卯是卯,法律文书不是儿戏,马上换了去!

那,领导能不能给派个车,去趟呼兰车程得两个小时呢”,谷阳知道拧不过,垂头丧气地向孙晓军请车。

孙晓军的答复,让谷阳至今记忆犹新,他严肃地说“自己造成的工作失误,不能指望公家买单”。

谷阳和同事连夜打车去嫌疑人家更换了正确的文书,他说,他永远记得这个教训,凡事马虎不得。

用谋,更用心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办案人和犯罪嫌疑人是对立的。

由于办案对象不同、涉及的行业不同,因此每办一起案子,孙晓军总是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相应的行业特点,以方便寻求审讯突破口。

所以不难理解,当了解到第二天即将审讯的犯罪嫌疑人喜好研究易经,头天晚上他努力恶补了一宿易经,为的就是能和犯罪嫌疑人在沟通中同频,在共鸣中找寻切入点。

工作之余,孙晓军系统补充了犯罪心理学、侦查讯问实务、财会等相关知识。在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他发现:犯罪嫌疑人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往往会产生心理障碍,而这也是犯罪嫌疑人不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主要原因。

于是他考虑,能否将心理咨询引入审讯?

他自制了审讯步骤:心理限制—心理加压—心理宣泄,在几起受贿案件审讯中效果明显。在一起受贿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心理宣泄阶段一口气交代了100余万元的犯罪事实,并检举了他人的重大犯罪。犯罪嫌疑人在供述之后,一句“你帮我解开了心结,这回能睡个安稳觉了”发自肺腑。有时,孙晓军走出办公室,迎面会撞上意想不到的来访者——偶尔有服过刑的人来专程道谢,他们说孙晓军办案他们服。

事后,他将这种审讯方式定义为“心理宣泄在审讯中的应用”,并进行了总结。在全省检察机关侦查业务培训班上,他讲授的《职务犯罪审讯谋略》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反孙子兵法”。

望、闻、问、切,研究案子

 

看孙晓军的外表是个粗线条的北方汉子,你也许会揣测他工作处事的粗枝大叶。

事实并不尽然,工作中他似乎能马上启动另一套与外表极不相符的模式,面对案子时,他拥有最敏锐的神经,最敏感的玲珑心。

兴隆的一位公司老总涉嫌贪污案,在孙晓军接案后,便发现了蹊跷之处:在他和同事们调查取证时,每天都有上百名职工聚集在厂门口阻挠干警办案。更奇怪的是,在孙晓军与带头闹事的7名骨干谈话后的二天,7人便闻风而逃。会不会是刘某在指挥遥控?

通过研判分析,一个受刘某恩惠多年的前任司机于某进入专案组的视野。

孙晓军猜测,于某或许就是通风报信者,于是派人秘密跟踪。负责跟踪的干警发现,其每天早上7点半会离开家下楼开车围着同一地点绕上半个小时,随后即回家,此举动引起孙晓军的警觉。

随后,孙晓军亲自驾车跟踪于某,为了方便观察动向,他果断超车,发现其正边开车,边打电话。调取该时段的通话,却没有发现通话记录,或者于某还备有另一张卡?

时间紧迫,孙晓军决定将有包庇嫌疑的于某传唤,可在他身上并没有其他的电话卡。孙晓军拿起于某的钥匙包,习惯性的边旋转边询问。同时,密切观察于某的神态和反应。

不对,神情举止要比刚才紧张得多,太不自然了。

等等,这钥匙包的边角,怎么这么硬?

用小刀划开钥匙包的硬角,正是联系刘某的SIM卡,根据此卡提供的线索,终于将当时活动于广州的刘某抓获。

权势威胁、恐吓谩骂,惯了

在一线搞案子这么多年,威胁恐吓受了不少吧?

  听到记者的问话,孙晓军耸了耸他厚实的肩膀,无奈笑笑,吐出两个字:惯了。

从多少年前,孙晓军因办案“得罪人”,让家里的恐吓电话响个不停,只得拔电话线求安生。到后来,孙晓军家的窗户被人用砖头敲碎,砖头飞进家里,妻子和女儿躲到被子里相拥而泣,一夜无眠。再后来,一群开豪车的社会闲散人员汹涌至他的办公室,叫嚣着:我和相关领导是哥们,你办这案子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再至,某领导的亲自施压。

孙晓军的反应也由开始的憋气、委屈、愤怒到如今的淡然处之。

他说,他相信邪不压正,他确信司法公信力、执法的声威靠打。因此,他笃定并坚守。他不畏惧“险情”与“硬骨头”,更不怕所谓的强硬攻势。当破案后满溢的成就感与发自内心的喜悦在体内升腾、扩散、蔓延,当犯错的人得以惩处纠正,正当权益被及时有力的维护,他总是暗暗为自己先前的坚持微笑叫好,那一刻前进的冲劲,一往无前。

得与失

反贪局的老干警都记得,那一年,孙晓军领头查办某林业局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的案子。在讯问突破案件时,他接了个电话后脸色就沉了下来,案子的关键时刻,没人细问深究。

连续几个小时的讯问,案件终于突破。孙晓军安排部署了接下来的工作,嘱咐其他干警继续工作,固定笔录中的相关证据后,便匆匆赶回佳木斯的家中。

这是怎么了?大家感到纳闷,平时的孙检不这样。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那个电话是打过来通知孙晓军母亲去世的消息的。他的哥哥说,母亲离世前一遍又一遍呼唤着他的乳名,可是母亲清醒时电话里对孙晓军说的却是,“安心工作,妈没事”。这成了孙晓军永远的伤与痛。

采访快接近尾声的时候,记者问孙晓军从检这么多年的得与失。

孙晓军直言,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是他永远的无法弥补的遗憾,知道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仍隐隐作痛。

可这是没法选择的事情,根本无所谓境界。在这个位置,做这份工作的人都会明白,赶在那个档口,审讯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