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石刻,抗联战士企盼“天下太平”

09.07.2015  10:48

抗联战士在石头上刻下“天下太平”等字样。《长春日报》记者 贾春文摄

  1938年夏天,抗联部队出现在从1932年即被日伪军占领的辑安(今集安市)附近的密林中,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希望。

  2015年,东北四市党报“重走抗联路铭史看振兴”采访团在同样的季节走进集安,鸟鸣蝉噪,霞染青山,记者们在密林中拾取当年抗联英雄的战斗故事和生活点滴。

  长岗一战,当场击毙日军头目

  集安市清河镇长岗村,现有常住人口68人。深山脚下,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山参、卖野菜。说起当年的战役,虽然村里没人亲历,却都能说个大概。驱车登上长岗岭,不远处一块长岗战斗纪念碑静静地立在山路旁,两束黄白相间的菊花规整地放在纪念碑前。随行的清河镇宣传委员焦旭波说:“每年清明、‘七一’都会有人来到这里纪念长岗战役牺牲的抗联战士。

  根据老岭高干紧急会议的战略部署,1938年7月末,杨靖宇率领的抗联第一路军主力部队准备离开辑安(集安)老岭抗日根据地,向濛江、桦甸山区转移。伪军旅长索玉山为了在第一路军转移前围剿抗联,率骑兵四十一团和步兵三十二团残部,四处寻找杨靖宇领导的抗联主力。

  1938年8月2日,索玉山率队从辑安县城倾巢出动,向抗联部队经常活动的长岗奔来,进行堵截围剿。此时,杨靖宇率领的抗联第一路军军部、警卫旅和二师一部,已准备从长岗村撤离,大部队刚刚翻上西山岗梁就传来后卫部队的报告,在与长岗村仅一山之隔的埋财沟南端庙岭发现敌情。杨靖宇决定不放掉送上门的敌人,抗联战士遂兵分几路埋伏在埋财沟。

  “大概就是这附近,山里沟岗特别多,还都基本一个样,不总在山上活动的人,根本分不清楚。”焦旭波说。埋财沟是一条从西北伸向东南的小山沟。沟的两旁和沟掌上全是高山,公路就在沟东侧山坡上,山下是小河的源头,仔细看去,埋财沟被茂密的林子隐藏得极好,不走到跟前根本发现不了。

  杨靖宇的指挥部和机枪排就设在北面的山腰上,这里宜隐蔽设伏,也便于向公路上冲杀。等伪军整队向长岗岭进发时,埋伏的战士把子弹都推上了膛,等待命令。当敌人进入埋伏圈时,杨靖宇打响了指挥枪,紧接着枪声四起,敌人溃不成军。

  长岗战斗历时4个多小时,抗联第一路军取得胜利,缴获重机枪17挺、步枪200多支,日军头目高岗武治等24名日寇被击毙,索旅300多名伪军几乎全被歼灭。

  棋盘石刻,抗联战士留下心意

  东北树高林密,战斗经验丰富的杨靖宇率领抗联战士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将密营建在密林中,依靠游击战术和有利地形一次次牵制日伪军。70多年后,在广袤的密林中,依旧能发现当年抗联的遗迹。

  在集安市清河镇东岔村一处密营遗址,记者发现,密营前两块巨石形成天然屏障,驻扎在巨石后的抗联战士能观察到附近的任何风吹草动而不被敌人发现。“这里有个棋盘,是东北抗联史上唯一当年抗联战士留下的石刻,非常珍贵。”焦旭波边说边引导记者们聚集在一块被木桩围住的大石头前,只见石头上的“棋盘”将大、中、小三个正方形环套在一起,再将四角及四边中点连线,画成空心“”字状,一共有8条直线和24个节点。据介绍,这种棋叫直棋,也叫农民棋,最早是从福建泉州传过来的。棋盘旁,刻有 “五月住大山”、“天下太平”字样,当地人称这块石头为“棋盘坨子”。

  据通化市委党校教授纪春祥介绍,因为抗联战士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来到东北参加抗联的同时也把当地的文化带了过来。“从这处石刻可以看出,由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联部队不仅是一支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的部队,也是一支拥有自己文化生活的部队。”纪春祥说,抗联部队随军有学校、文化站等,有文化的战士就利用战斗间隙教其他战士学写字,讲国际形势。因为当时条件艰苦,没有笔和纸,战士们就用树枝儿当笔,冬天在雪上写、夏天在地上写。“这块石头上的字是战士用刀刻上的。

  如今,人们无法得知当年刻下棋盘和字的战士姓名,但却用事实告慰他:“天下太平”的心愿已经在他和所有抗联战士的浴血奋战、舍生取义中实现。

  抗联军校,洞中培训数百战士

  从集安市清河镇往南走就到了榆林镇,治安村位于榆林镇政府所在地西北10公里。吉林大学有关专家勘测发现,村子境内有天然溶洞景观多处,由于受喀斯特地貌影响,溶洞景观甚为奇特,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壁流石、石幔、石帐随处可见,亦不乏潺潺流水。

  记者们在此见到了溶洞的奇妙景观,隐蔽性强且易守难攻。70多年前,这里是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战斗生活学习的根据地。“杨靖宇选择这样的地理环境建设根据地,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集安市榆林文化站站长从培仁说,他于1990年至今考察了治安村附近当年杨靖宇和战士们栖息活动的8个主要洞穴。

  “这个洞叫蝙蝠洞,长74米、宽14米,也是抗联军校遗址所在地。这是1935年9月,杨靖宇率领400多名抗联战士在采集冬季储备粮食时发现的。”在一处小山坡上,从培仁带着采访团来到洞前。“之所以对这个洞了解得这么详细,是因为我的姥爷就曾经作为抗联战士在这个山洞学习过。”从培仁介绍,1937年9月,抗联军校第一班正式开班,当期有191人参加了学习。“授课主要面向一些被收编的警察、皇协军、山中土匪等,宣传先进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理念。

  记者们试着深入蝙蝠洞。洞中昏暗,没走几步就看到很多蝙蝠趴在山洞的岩体上。从培仁说,当年抗联战士在此学习时,都是摸黑进行。从1937年第一期开始,此后3年时间里,在战斗空闲时,军校开展了6期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抗联战士和干部。数百名抗联战士在这里接受了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革命的火种四处播撒。

  叛徒出卖,英雄夫妻青山埋骨

  走出蝙蝠洞,走不远就看见一座木头栅栏围起来的小型烈士陵园。陵园在治安村的“窝棚窝子”。一处土坡上,一大一小两座英雄冢,旁边的碑文寥寥数十字记录的却是一段悲壮的故事。

  “这座大墓埋葬的是刘金铎和他的妻子,这座小墓埋葬丛的是刘金铎身边的战士。”从培仁介绍,1936年冬,杨靖宇将军的部下,刘金铎连长的妻子即将临盆,在一名战士的陪同下,他们藏身治安村山上的窑洞里。

  之所以藏在治安村,是因为刘金铎在村里有个磕头兄弟叫王春富,刘金铎给了王春富40元伪币,让他帮忙到山下买些东西给妻子吃。可王春富见到钱就起了歹心,将刘金铎一行出卖给了当地伪军,并引领伪军围剿窑洞。面对凶残的敌人,刘金铎等毫不畏惧,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刘金铎妻子腹中胎儿也被敌人用刺刀剖出丢在雪地里。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叛徒受到正义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