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创新职教模式 学做结合"旺进淡出"订单培养

25.01.2015  11:33

 张树永 张宏 记者 孙昊

  1月11日,导游李静带着30多名广东游客在中国雪乡牡丹江玩的特别高兴。游客们在欣赏冰雪美景品尝农家炖菜的同时还对她的服务赞不绝口,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小李高兴地说:“去年,我在牡丹江职教中心学校接受了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后取得了导游证,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是职业教育创新的结果。”

  像李静这样,截至去年底有1339人次的旅游从业者在牡丹江职教中心学校通过业务培训并走上工作岗位。这仅仅是该校积极探索创新中职教育培养模式,全力打造地方实用型人才摇篮的一个缩影。

  全国人大代表、学校校长张雅英说:“作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并于2013年被国家三部委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我们在课程实践中探索出了符合地域特点、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共建、人才按需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技术人才,从而为学校发展赢得了良机。”

  “工学交替旺进淡出”实现学做结合

  牡丹江市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风光秀美,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享有“塞外江南”、“中国雪乡”等诸多美誉,是“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域内的镜泊湖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学校根据旅游行业“冬天滑雪,夏天避暑”的特点,探索出“旺进淡出”的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旺季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淡季回到学校学习。形成两个不同学习地点的科学安排、合理交替,既满足了企业用人和学生实习需要,也让学生经实践锻炼再返回学校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自2013年起,学校与5家实力雄厚的旅行社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施学生参与旅行社“冬夏小导游”工学交替项目,促进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丰富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发展的新模式。此举一方面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实习实训全真平台,使学生真切地了解旅行社的运营程序,操作流程,服务理念,上岗机制,做到学以致用,从做中学,在学中做;另一方面与旅行社搭建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上岗就业一条龙培训体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旅行社输送人才。

  学校培训中心主任王红伟介绍说:“这个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旅行社对学生有了良好的印象,优秀的学生得到优先录用,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刚参加工作就走上了管理岗位。”

  依托这一培养模式,学校还同市旅游局联合成立了旅游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投入使用后共培训旅游从业者24期1339人次,有力的助推了地方经济,201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实现107亿元,同比增长19%;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767万人次,同比增长20.8%,均创历史新高,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提升到8.5%。

  校企共建订单培养保证高就业率

  2014年春夏交替时节,在青岛海尔集团的车间内,来自牡丹江职教中心电子技术专业的30多名学生经过数月的实习后,获得了企业的认可,全部签订了正式的用工合同。学生小李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在海尔这样的大型企业工作,这都是学校给我们创造的机会呀。”

  牡丹江职教中心学校创新办学体制,把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主要增长点,实施“校企互进、订单培养、课程置换”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多元互利”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拉近了学生与工作岗位的距离,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人才按需培养,满足了企业对用工质量的要求。通过这些合作使学校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强大方阵,为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14年底,学校已同全国7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机制。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毕业生辽宁兰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翟波对职业教育的优势深有感触,而他考入大学的同学有的还在继续跳槽寻找工作。他说:“我从初中升入职高后,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让自己能更快的适应工作,毕业后寻找岗位门槛低,而大学毕业生受学习周期长的限制则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现在学校与牡丹江空调机厂、新奥通汽车维修中心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了烤漆房、大梁校正仪、底盘测功机等必要设备,在企业里共同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学校直接把课堂设在了车间里,实现了“车间课堂化”;学校与牡丹江欧地希焊接机有限公司、青岛海尔集团等三十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累计培养学生达1556人,学生的过硬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校也成为全国职工培训基地示范点、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主管招生和就业的副校长陈令刚自豪的说:“学校的招生数量连年递增,去年学生毕业推荐率达到98%以上、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5%以上、年短期人才培训超过3000人。”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