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专职摄影师吕厚民逝世 收录其作品影集首发

11.03.2015  12:39

  吕厚民在扬拍摄的《放鸭图

  吕厚民在扬拍摄的《精雕细刻

  当年在扬写信给毛主席,主席亲自过问,得以恢复工作

  收录他作品的影集《运河与扬州百年影存》昨日首发

   阅读提示

  昨日,很多摄影界人士的朋友圈内,都转发着这样一条信息:摄影界泰斗吕厚民辞世,他拍的毛主席照片你一定看过。

  据报道,中南海摄影师吕厚民昨日凌晨去世,享年88岁。他的一生中,曾有8年多的时光在扬州度过。他一直都说:“我对于扬州,是很有感情的。”他还曾为本报摄影记者的影集题写过书名。

   吕厚民专为国家领导人拍照片

    “文革”期间来到兴化农村

  可以说,很多人都是通过吕厚民的照片“看见”毛主席的。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他就从东北电影制片厂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1950年,他又被调到中南海,专门给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照相。14年里,他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瞬间。毛主席在庐山、在北戴河等多幅经典照片,都是由吕厚民拍摄完成的。他也是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摄影师。

  “文革”期间,吕厚民遭到了迫害,于上世纪60年代来到了兴化农村。当年兴化属于扬州管辖,也就是在这里,他与扬州摄影家王虹军相识,彼此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当时,我正在兴化县文化馆工作,也被批斗了。但是,开展摄影工作时,又离不开人,只好让我重新开始拍摄。拍摄的内容很多,我就提出来,需要找一个人帮我。他们问要找谁,我就提出了吕厚民。”王虹军回忆道,“我现在还记得,吕厚民去的地方,是兴化县海河区钓鱼乡第四生产队,距离县城都有几十里的路,条件非常艰苦。那时,我只是听说他来兴化了,之前都没有见过面。”

  在王虹军的要求下,吕厚民第二天就来到了兴化县城。第一眼看上去,“吕厚民个子不高,非常朴实。”但是,对于王虹军来说,之前经常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上看到吕厚民的摄影作品,所以对他早有敬仰之心,当时看到吕厚民,他内心非常激动。

   和当地摄影师共用一台相机

   过期胶卷拍出经典《垛田春色

  为了完成各种展览的拍摄任务,王虹军带着吕厚民一起走乡串村,熟悉当地的环境。他们走进兴化垛田,拍摄自然风光。他们走进工厂农村,拍摄百姓寻常生活。他们拍粮食入库,他们拍渔民撒网。在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当时他什么都没有,我只有一架旧的德国罗莱福莱相机,两个人就共用这一台相机,拍摄了很多照片。”王虹军回忆道,“就是用这一台相机,我们拍摄出很多至今都很难忘的像片。”

  王虹军说,在摄影技术上,吕厚民可谓是高手,传授给他不少拍摄技巧。“比如去工厂拍摄,他说要带两盏灯去,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才能拍出人物的肌理以及质感来。”果然,到了现场之后,经过追加灯光的处理,拍摄出来的照片有了和之前照片完全不同的质感。“还有一次,我们去粮仓拍摄,粮食由传送带一直送到粮仓内,我就先拍,随后他就问我,用了什么光圈、快门,我告知后,他就提醒我,如果进行一些调整,效果可能会更好,能够更加体现出粮食流动的凝固感。我按他教的方法试了一下,结果洗出来的照片果真质量上佳。那时候还没有数码相机,都是先拍,然后一起冲洗,等待照片出来的那一刻,是最充满惊喜的。”王虹军说,尽管吕厚民的水平很高,但是从来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每次都是以切磋的语气和他说话,一点都没有架子。

  那段时间两人共同拍摄的照片中,最经典的一幅恐怕要算《垛田春色》了。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地势较低,农民就因地制宜,创造出垛田的农耕模式。“吕厚民第一次来到垛田时,不由惊呼起来,他说自己去过很多地方拍摄,兴化的垛田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春天来临,一垛垛的菜花,漫天金黄,农民的小船在垛田中游弋穿行,让他感到十分震撼。”

  为了拍摄兴化垛田,吕厚民专程去了海河区钓鱼乡,拿回了一卷过期的柯达彩色胶卷。当时主要是黑白照片,彩色胶卷可是稀罕物。两人在金黄色的垛田中穿行,乘小船,走独木桥,乐在其中。最后,他们拍摄了一组彩色的《垛田春色》。“文革”结束后,全国举行首届摄影展,这幅作品成功入选。此外,《中国摄影》复刊首期中,《垛田春色》被作为封面使用。上海美术出版社的年历中,也选取了这张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刊用这幅作品的出版物上,这幅《垛田春色》的作者都署名为“吕厚军”,由“吕厚民”和“王虹军”两人名字合成。“当时,我说就署他一个人的名字吧,他坚决不同意,就用了‘吕厚军’的名字,也显得我们的友情非常亲密。结果,杂志社给我们寄样刊时,邮递员都找不到‘吕厚军’这个人。”

   当地摄影师为他解决住房难题

   吕厚民一直关注扬州摄影

  当时,和吕厚民一起来到兴化农村的,还有吕厚民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王虹军到钓鱼乡看过,他们居住的环境非常恶劣,房子用泥巴糊墙,上面盖茅草屋顶。吕厚民的妻子常年居住在北方,来到兴化后,气候很难适应,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一到阴雨天气,就酸疼难忍。王虹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正好在县城文化馆后面,有一间破旧的小房子,面积只有8平方米,尽管也很小,但是好歹要比农村的条件好些。经过他不断争取,吕厚民一家就住到了兴化县城来了。

  在8年多的时间里,吕厚民还给王虹军看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其中,有为毛主席、周总理拍摄的照片,有毛主席和吕厚民握手的照片。吕厚民介绍说,当年他去古巴举办个人摄影展,回国时,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他。

  当时时局动荡,吕厚民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北京。来扬州8年后,吕厚民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辗转托人送到了毛主席手中。毛主席一下子就记起他来,并让他前往北京。毛主席见到他后,就问他,还愿不愿意回到新华社拍照片。当时的吕厚民有点后怕,就说想去别的地方。没过多久,一纸调令就来到了江苏,让吕厚民前往新华社江西分社,主管摄影。“当时,吕厚民的妻子还有点犹豫,害怕去江西不适应。我劝她,先去江西,然后再调。”王虹军回忆道。

  果然,到了江西没多久,中国筹备摄影家协会,就把吕厚民调到了北京,成为党组成员。此后,吕厚民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副秘书长、常务书记、副主席、党组书记,以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等职务。

  到了北京之后,吕厚民依然非常关注扬州摄影。上世纪80年代,王虹军等人组织了一批摄影作品,名为《绿杨城郭是扬州》,准备在北京布展。找到吕厚民之后,他非常支持,安排这组照片在王府井大街展出,并协助配备了专门的镜框,让扬州美景在京城一展风采。“当时,吕厚民就对我说,他对扬州一直很有感情。”

   遗愿想拍宝岛台湾风光

   收录其作品的影集昨日首发

  吕厚民和王虹军,两人后来分别居住在北京和扬州,但是私下里的往来却很密切,亲如兄弟。吕厚民曾带着妻子一起来到扬州,居住在王虹军家里,什么人也不惊动,两家人逛逛瘦西湖,品品扬州点心,一起聊天叙旧。王虹军前两年举办了一场名为《自然密码》的摄影展,吕厚民欣然为他提笔作序。

  王虹军说,吕厚民身体不好后,自己一直都很关注他。吕厚民的妻子,也常把最新的病况告知他。在吕厚民生病期间,他也曾提出去北京探望,但是因为吕厚民在特护病房内,探望并不方便,所以只能作罢。“就在他去世前一天的下午,我还和他的爱人通电话,了解情况。”王虹军说道,“可惜,他还是走了。”

  王虹军说,吕厚民病重期间,曾说自己去过很多国家,拍摄出版过不少影集,可惜还没为宝岛台湾拍摄,如果身体允许,他还想去台湾,拍摄宝岛风光。如今,这样的愿望已经成为他的遗愿。

  说来也巧,就在昨日上午,王虹军编著的《运河与扬州百年影存》在扬州进行首发仪式,其中就收录了吕厚民的两幅摄影作品,一幅是《放鸭图》,反映了扬州运河上放鸭的场景;一幅是《精雕细刻》,是一位扬州工艺大师正在雕刻漆器花瓶的图片。

  斯人已逝,可吕厚民当年拍摄的场景,王虹军还是历历在目:“当时,我和他一起乘车出城,车过扬州大桥时,正好看到放鸭的场景,运河水面上,游着成千上万的鸭子,非常壮观,其实汽车已经开过桥了,吕厚民还是要求立刻下车,跑回大桥上,就用我们的罗莱福莱相机,拍摄下这幅经典的照片”。记者王鑫

   人物名片

  吕厚民,黑龙江省依兰人,1928年9月9日生。1948年3月任小学教师,同年7月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调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科工作。1950年1月调中南海,专门给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照相。1957年底到新华社当记者。1961年调回中南海,任毛泽东的随身记者。1965年调任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文革”开始后,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全家下放到兴化农村,实行严厉管制。1975年至1977年任新华社江西分社摄影组长。1978年至1997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代表作品有:《欢送志愿军归国》《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打乒乓球》《周恩来与邓小平在颐和园》《毛泽东在庐山》《毛泽东在工厂里》《毛泽东在书房》以及《放鸭图》、《人定胜天》等。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纽约东西方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世界杰出艺术家奖。

编辑:陈丹彤
张献忠沉银遗址被确定在四川彭山
  据新华社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童方)记者27Hljnews.Cn
“莱茵”杯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选拔赛举行
  黑龙江日报讯(记者潘宏宇)由德国杜塞尔多夫音乐Hljnews.Cn
2015西泠秋拍开槌莫奈作品成交价逾2000万元
  据新华社杭州12月27日电(记者冯源)西泠印社Hljnews.Cn
外媒盘点2015年度最佳航拍图 包括中国北京大堵车
  黄金周假期结束时,中国北京规模庞大的交通堵塞。Hljnews.Cn
《中国美术报》在京创刊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专电(记者周玮)《中国美Hlj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