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八爷和他的鹤鸣湖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8月24日电(记者程露、张正富、 李建平 )他住在鹤鸣湖畔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村子里,在家族里排第十八,但大家都习惯叫他八爷。
78岁的八爷头发半白,身体硬朗,高兴的时候可以喝1斤白酒。他真名叫牛庆华,是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南岗村的渔民。2003年,当地利用湿地资源发展旅游业,八爷的职业也发生了变化,成了小有名气的“湿地老人”。
林甸县共有湿地约8万公顷,大部分是由乌裕尔河下游流域一大片季节性淡水沼泽地和无数小型浅水湖泊组成。自1976年以来,这里共记录鸟类资源294种。
鹤鸣湖是八爷和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涟漪轻荡、鱼翔浅底、水草丰美——这是八爷记忆中的鹤鸣湖。湖内盛产鲫鱼、黑鱼、鲢鱼等多种淡水鱼。村民还可以割苇子、采菱角。“说不上富裕,但足以糊口。”八爷说。
凌晨两点,万籁俱寂,八爷划着小木船,开始收“花篮”,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收获100斤至200斤鱼。“花篮”是一种用竹篾编制而成的类似水桶般的东西,两端有内向倒须,鱼入而被获。
他十几岁就和父亲一起在湖上捕鱼,一天跑50多公里,熟知这里的一草一木。不知什么时候起,捕鱼需要渔民证,每年特定时候还有禁捕期,他也成了兼职导游。
早晨8点,他的船满载而归。他没有回家,也没有去集市,而是直接进了鹤鸣湖风景区,上交“战果”,然后开始一天的导游生活。
泛舟湖上,远远望去,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阳光一照,跳动起无数耀眼的光斑。游客置身美景中,听“湿地老人”八爷讲述鹤鸣湖的故事。
“一次,苇子引发大火,渔民看到苇子里有小丹顶鹤,就一起把火扑灭,救了它们。之后的一年中此地连续大雨,一日深夜发洪水,丹顶鹤飞回村庄仰天长啸,吵醒了睡梦中的村民,救了大家。为了纪念丹顶鹤,故将此湖改名为鹤鸣湖。”
八爷已记不清自己讲过多少遍这个关于报恩的美丽传说。“年轻人恐怕知道的会越来越少。”他叹息道。
八爷所在的村子有1000多人,其中200多都在风景区的养鸭场或果园里打工。虽然鹤鸣湖仍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或许已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更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
八爷有5个子女。按照风俗,捕鱼的活计是要有人继承的。“大儿子跟我学捕鱼。现在社会在发展,捕鱼养活不了自己。其他的儿子和孙子辈们吃鱼行,但不愿意干,太辛苦,挣得又少,限制也多。”他无奈地摇摇头。
每个月,景区支付给八爷2000多元的工资。打上来的鱼也允许他拿走一部分。其实他的子女并不赞成他继续工作,但八爷选择坚持。
他对鹤鸣湖太有感情,即使出去旅游,也总惦记这里。“我闲不住,就愿意给游客说说湿地的故事。”他说:“以湖为生的人比以前少了,年轻人都愿意在县里做买卖或开车拉货。有点可惜,但管不了。只希望他们不忘报恩,继续保护鹤鸣湖和这里的一切。”
八爷矫捷地跳下小木船,走上码头,对着湖面憨笑。他的腰带上挂着一把摩托车钥匙。他已经骑了20多年了。除了喜欢骑摩托,他还喜欢打篮球,在湖边唱歌。
总之,在湖上待着让“潮人”八爷的心情特别好,但他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担忧。“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鹤鸣湖,乘坐游轮观赏美景,鱼儿有点受惊,会钻到更深处的水草里去。”他说。
在离此处不远的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工作了26年的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马建华也许能体会八爷的担忧到底是什么。
“保护区、开发区、旅游观光区,这种模式已成为中国很多地方保护湿地的模版。”他说:“保护湿地要保持它的完整性,但中国人口基数大,又不得不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如何达到平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且迫在眉睫。”(完)(编辑: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