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们来看你了”
董宝玉在儿子陪伴下祭奠父亲。《南宁日报》记者 潘浩摄
清明节。从来没有感觉与父亲如此亲近,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董宝玉就深深感受到了这份温暖。毕竟血浓于水,虽然与父亲阴阳相隔,但这种亲近对于董家人来说,已经足足等待了66年。66年前,得知父亲牺牲,母亲冯万清一边拉扯着董宝玉,一边“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地苦寻丈夫董文的下落。然而,广西太大,大得让几千公里外的董家人无从下手。冯万清去世前,对董宝玉说,有生之年没有找到丈夫是自己的最大遗憾。如今董宝玉已经72岁,终于在二儿子董金成、三儿子董春雨的陪伴下,踏上广西这片父亲战斗、牺牲、安葬的地方。五常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也一路陪同照顾。
连日来,72岁的董宝玉始终没睡好觉。在家时,他心里总想,见到父亲要说点什么;可到了广西后,他又激动兴奋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千里寻亲 儿孙含泪跪拜
一路上,董宝玉不停地告诉身边人:没有作家白玉芳等人组成的“寻找英烈亲人团”提供的线索,没有《哈尔滨日报》为“董文烈士寻找亲人”的报道,相信如今自己和父亲仍然千里相隔,没有消息。确实,正是本报与《南宁日报》两地媒体的互动、五常市与宾阳县两地民政部门的积极沟通,才促成董家人这次期盼已久的祭扫之行。
前天,宾阳的天色阴沉,清明节的到来让这座县城显得更加宁静。中山公园位于狮子岭的山坡上,是该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穿过甬道,依坡而上,在山顶处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宾阳县民政局局长磨锋介绍,在当年的剿匪战斗中,无数英烈倒在这里,这座纪念碑上就书写着他们的丰功伟绩。
宾阳县委、县政府等部门工作人员及中小学生、各界代表,与董家父子一起向纪念碑敬献花圈,安葬在这里的忠骨都和董文一样是共和国的功臣。
在纪念碑的右侧是董文烈士墓,按照当地习俗,墓顶没有全部用水泥封盖,这是2000年时,董文的老战友向当地政府提议后重新修建的。
“爸爸,我来看你来了!”“爷爷,您还好吗?”伴着一声声呼喊,董家父子手捧遗像和鲜花来到董文烈士墓前。
眼中泛起泪花,双手微微颤抖,董宝玉抑制不住激动:“父亲,我找得你好苦啊!”董宝玉带着儿子跪拜下来,诉说着分别66年的辛酸故事和母亲临终前都没说出,却让儿子感受到的心里话。
“爷爷,您为了广西的解放,将最后一滴血洒在这里,一个人静静地躺在这里,我们心痛啊!您是为了祖国的解放大业牺牲的,祖国没有忘记您,广西人民也没有忘记您,我们感到骄傲……”董金成说。
家乡大米 祭奠烈士墓前
董宝玉从五常背来了黑土和五谷,尤其是一包上好的五常大米,他将这些撒到墓前,要让父亲感受一下家乡的味道。董宝玉向父亲承诺,不管千山万水,自己还会再来广西宾阳的。“明年让孙女和大孙子来看您。”
1946年,20岁的董文离开妻儿,参军入伍;1947年,他匆匆回家和妻儿告别,要随部队去解放全中国。在董宝玉的记忆里,那天父亲给自己留下一个大苹果;1950年秋,董文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中,这一年董宝玉刚刚6岁。
依依不舍伤别离,期待他日重逢时。从祖国的东北来到三千公里外的西南,只为这一拜,董宝玉期待了66年,如今终于无憾。
活动中,有宾阳居民自发前来祭扫。60岁的唐英兰带着孙子,将当地特有的七彩糯米饭和自家酿制的葡萄酒摆在墓前,她说,这里安葬的是我们县城的英雄,她每年都来,希望孩子们也记住那段历史和英雄们的恩德。
董家父子广西祭扫之行,引起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及广西、南宁等多家媒体关注,随同采访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