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平种的玉米大个头

27.07.2015  10:01

  “你看,我家的玉米比别人家的高一头,这就是好技术和大农机相互配合的结果。”汤原县竹帘镇民主村种粮大户王忠平站在田垄边介绍玉米长势时脸上写满了骄傲,自家玉米为啥与众不同,他有自己的“秘诀”。 

  “我承包的这些地都是沙土地不怕涝,再加上我采用大垄双行密植技术,还有大型农机具对土地进行深松,地块是抗旱又抗涝。”连日的降雨对别人来说犯愁,对于王忠平来说却成了好事。 

  村书记、党员的头衔让王忠平不甘于落后。三年试种大垄双行密植技术,每亩地增加100公斤的收效让他信心满满地扩大面积。从20多公顷土地的小户种植到1360亩的连片种植大户,促使王忠平行动力“爆发”的唯有一件事:做给村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乡亲赚。 

  技术来保障,产量有指望。王忠平拨开几株玉米向笔者介绍,“你看这边的苗间距40公分,垄间距90公分,通风好。通常每公顷地种玉米5.5万株至6万株,采用大垄双行密植技术每公顷能种植7.5株,株数多了,产量自然上去了。”高效施肥也是“高产”的重要因素,普通技术是两个垄一起追肥,王忠平的地块一条垄追肥,肥用上劲了,玉米长得就快。 

  王忠平拿今年的生产资料账本和去年一对照,吓了一跳,省了7万多元。由于是规模化经营,王忠平和厂家合作生产资料拿到了批发价,仅尿素一项就省了4000多元。 

  省钱、省力、省时,规模化经营的好处村民看在了眼里,这堂生动的“示范课”让农户跃跃欲试,王忠平却足足用了三个月做“功课”。 

  “土地连成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王忠平话出有因。“前些年村里有想法创办合作社,赶上那年干旱很多农户没赚到钱,有的还赔了。大伙儿怕有啥闪失不敢带地入社,合作社的事也就‘流产’了。这条路不行,我就琢磨别的路,经营主体如果不创新农民很难持续增收。” 

  王忠平说,现在的政策好,他享受到了省里对种粮大户贴息奖励的“大礼包”,还得到了镇里5万元的资金扶持。他计划明年土地面积突破3000亩,三年内达到5000亩,实现村里旱田全部流转,等农民尝到甜头了,再发展合作社自然水到渠成。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为农业经营主体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政策、资金、技术纷纷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倾斜。“好事”来的时候,如果没有与之合拍的新思想,就容易错失机会。王忠平看到了改革机遇,也抓住了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不是做示范带动,他种的20多公顷地可以过上丰足的生活。冒风险规模化,是为了让村民个个都搭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很多人思想拗不过,他就用行动给农民打样,用增收的事实打通村民的思想顾虑。他说农民增收需要好的技术,更需要有新思想、新观念来为行动助力,让改革红利真正普惠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