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三五 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29.10.2015  11:17

  农业农村问题,依然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部分。其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是国家一直强调的内容。过去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11连增,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粮食增产背后,是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产。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与粮食生产的各种支撑要素的可持续性,将给中国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带来巨大压力。

  “十二五”规划里面也强调了生态农业,提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如今,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样的现实更加警醒我们,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这一理念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我国速效化肥产量排在世界首位,速效化肥的年使用量已经达到5100多万吨(纯量),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30%以上,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年我国有123.5万吨氮通过地表水径流到江河湖泊,49.4万吨氮进入地下水,299万吨氮进入大气。这些氮素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等现象,同时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向大气释放出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

  我国每年生产约7亿吨作物秸秆,其养分相当于全国目前化肥使用量的25%,但秸秆还田比例低。长此以往,秸秆携带出的多种养分无法归还进入农田土壤,导致粮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和养分比例严重失衡。另外,焚烧秸秆造成空气污染,在水中堆沤等方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等问题也存在。

  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目前,我国农田灌溉尚缺乏科学高效的节水灌溉条件,相当一部分农田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既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又严重影响当地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

  为此,国家应该更加重视粮食生产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压力与矛盾,把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这就是既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同时又要尽可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尽量避免农业生产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使农业走上一条“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首先,生态农业是环境友好型农业。就是说,不能把发展农业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只强调粮食产量提高,忽视或者不顾及对于环境的损伤。而是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尽量设法减轻对环境的破坏,甚至可以考虑适当降低粮食产量,以提高边际效益,减轻环境污染。

  其次,生态农业需要要素支撑,支撑农业发展的各个生产要素要科学合理。比如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能过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提高,建议采取轮作、间作甚至休耕制度等等。

  生态农业还是可持续的。比如确定目标减轻面源污染,使面源污染不再加剧;土壤肥力、有机质不能持续下降;可耕作层不能日益减薄;地下水位不能逐年下降等等。这将使农业生产步入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总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从“理念”“技术”“政策”“措施”等诸多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与改革,涉及方面广、影响因素多。这也需要国家选择粮食大省先行试点,经过三五年的试点,再全面推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如果把中国的土地比作一个远行的挑夫,那么他现在肩膀上的担子太重了。为了让他能够走得更远,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为之减负。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应将“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确定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战略,让未来的农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