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苏醒黑土生绿 传统农区优雅转身——绥化农业现代化见闻

11.12.2015  08:51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12月10日电题:寒地苏醒黑土生绿 传统农区优雅转身——绥化农业现代化见闻

  新华社记者 程子龙  王建

  在广袤的松嫩平原上,黑龙江省绥化市拥有寒地黑土核心区,一年310亿斤的粮食产量超过贵州和宁夏两省(区)的总和。近年来,处于传统农区的绥化人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优雅转身。

   人脑+电脑 农业生产如此“弯道超车

  寒冬季节,绥化市北林区宝山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的大棚中却绿意盎然,大棚中的草莓已可采摘。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精心调控着大棚的温度、湿度。原来靠人工种反季蔬菜,丰歉都难料,现在依靠电脑,连蔬菜的颜色都能控制。

  另一个大棚内有一台智能农业采集器,基地种植部经理张士园指着垄边的牌子说,挂牌子写人名的,就意味着这条垄的蔬菜被预订。这个基地是投资6000万元建成的,一期包括63栋温室大棚和596栋冷棚,拥有标准化检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网络销售平台,不仅可对土壤、水质、气象、病虫害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还能通过电脑或手机操控实现远程灌溉、自动控温和通风。

  在庆安县久胜镇久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办副主任范军正带人清理水稻催芽车间。他说,原来种稻育苗,靠在炕上捂。现在今非昔比了,浸种催芽全部实施电脑自动控制,能够根据种子所需温度自动调控,使种子受热均匀,全面杀菌,实现整齐、恒温有氧、出芽率高的目的。全县水稻插秧期可比传统方法提前10天-15天,这使得水稻的品质更加上乘。

  绥化市农委主任门贵昌说,绥化已建设31处智能农业示范区,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正在向精准农业、智慧农业转变。

   农产品披“绿”装 “丑小鸭”优雅转身

  2010年以后,种“绿色农产品”成为不少农民的新追求,绥化市也由此掀起了一个种“绿”卖“绿”小高潮。

  北林区永安镇永兴村农民脸上挂着喜色,他们这几年种有机水稻发了家。该村大成福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贾洪涛说,这几年他带着农民种有机水稻,着实看到了效益。此前种普通大米每斤还卖不到3元钱,现在种有机大米每斤10元钱都供不应求。虽然种有机稻成本高,但附加值也高。

  在望奎县龙蛙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记者随机从产品展示柜上拿过一袋大米,用手机一扫,就出现一个客户端,关注进入,就可以溯源大米的产地、环境和种植情况。公司董事长翟清斌说,该公司构建起首个“寒地黑土绿色生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控。因此,该公司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

  门贵昌说,绥化市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已达到1118.8万亩,有关机构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7.12万亩。绥化市建立了从耕种到收获、从仓储到运输、从集市到居民餐桌的全程零污染、全程标准化、全程可追溯的三大安全体系。

  2013年8月,绥化市在北京成立绿色产品展销中心,向北京市民推出全新的销售业务——有机稻田私人定制。绥化人的思路是,把北京等中心城市打造成“永不落幕的绿色食品展览会”。

   住楼房、享分红 新型经营主体主导农区

  走进青冈县祯祥镇,就会被一排排现代化的楼房所吸引。镇党委书记王帅介绍,该镇以大型企业产业为依托推进了城镇化,目前已有两个村6个屯的640多户农民住进了新楼,这些村的7000亩耕地,全部流转给黑龙江大董黑土地农业有限公司,而农民也以合作社的方式加入公司,入社社员除每亩地得400元流转租金外,还可得到不少于250元的收益分红。

  近3年来,绥化市的农民种植、养殖、农机等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已发展到4.5万个。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大机械耕作、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统一种植和收获、统一销售的方式,正在农区形成新的生产关系。

  在兰西县的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大屏幕上正滚动播放着待流转土地的面积、户主、位置、价格等信息。为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绥化市在各县区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几年来土地流转1700万亩,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0%。

  绥化市委书记张晶川说,绥化市进行的现代农业改革,就是着重从变革生产关系入手,积极探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坚持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确立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关系,把绥化建成商品粮基地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