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失业”的400多天
田秋“失业”的400多天
记者:衣春翔
记者见到田秋时,他正待业在家,打算明年考研究生。田秋2011年大学毕业,如果按天计算,他已经毕业了1100多天。他母亲方女士苦笑着说,“就算把他创业失败的那一年半经历刨除,这孩子也‘失业’400多天了。创业失败后这半年他没有去工作,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
听到母亲的话,田秋当场就怒气冲冲地说,“什么叫有业不就,我在家‘待业’难道全怪我吗?”方女士悄悄抹了抹泪水,没再说话。
其实,每年都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像田秋这样“有业不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也许田秋的故事会有一些启示。
“我根本没想今后要干什么”
方女士告诉记者,田秋考大学的时候,本来想学会计专业。但她觉得说出去没面子,就替田秋选择了一个听上去“很美”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让方女士没想到的是,这个专业虽是热门专业,但却冷门就业。2011年田秋毕业时,该专业还被教育部贴上了“红牌专业”的标签。记者问田秋,“当初报考时为什么不坚持学会计?”田秋想了想说:“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会计专业和国际经贸专业有什么区别,也没想过就业上会有什么不同,我根本没想今后要干什么。”
我省高考报考专家郭建民说,“很多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根本没去了解专业到底学什么,以后就业方向是什么,就业率如何,只是凭着专业名称和热门程度来报考。再加上考生本人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也没思考过未来,最终的结果就是上学时不顺心,找工作时不顺利。”
从2010年的秋冬季招聘会一直到2011年的春季招聘会,田秋的工作一直没着落。方女士想让田秋去丈夫经营的小型广告公司工作,但他却坚决不同意。他说,“我大学是在北京上的,回哈尔滨就够没面子了,如果再去我爸的那个小公司,实在‘太逊’了!”
“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打杂的”
为了“面子”,田秋成了一个“北漂”,不过好在田秋在大学时自学了会计课程,这让田秋2011年9月在北京一家研制新型建筑材料的民营公司找到了一份财务工作。
可这份工作,并不让他满意。“这个公司就是个家族企业,所有的中高层都是老板的亲戚,无论是薪资还是提拔都不公平。好歹我也是个大学生,竟然让我打扫办公室卫生,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打杂的!”说起那段工作经历,田秋至今耿耿于怀。
2012年初,田秋所在的公司出于成本考虑,要把厂址搬到河北廊坊。虽然廊坊离北京很近,但田秋和方女士都不能接受,因为太丢“面子”了。在方女士的支持下,田秋辞职了。虽然田秋的父亲觉得这个公司面向新材料,会很有发展,但面对母子二人的“协同作战”,也只能“一声叹息”。
有就业专家分析,大学生们普遍将自己定位于“受到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但在实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却没有感受到期望的“礼遇”,让他们对职场提不起兴趣,这种心态十分普遍。黑龙江东方学院就业负责人韩丽霞说,“家庭教育对于形成学生正确就业观十分重要。现在很多时候不是大学生挑剔工作,而是家长挑剔。一些家长甚至觉得‘与其让孩子找个丢人工作,还不如我先养着你’。因此,家长和学生都需要调整就业心态。”
离职后,迷茫的田秋来了一次“寻找自我的旅行”,在全国各地走了3个月。2012年10月,田秋回到了哈尔滨成为“待业青年”,而就在这个月,当初和田秋一起进入北京那家公司的另一名大学生,成为了项目组负责人。
“无论哪种心态,给我带来的都是‘悲剧’”
旅行经历似乎让田秋不再迷茫,他决定和3个高中同学一起创办一个通过互联网帮人代理记账的公司。几个年轻人踌躇满志,不断畅想着利用互联网开创一个代理记账的新时代。可当梦想照进现实,挫败感却纷至沓来。不懂得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不了解我省创业政策、没有丰富社会经验、缺乏相关从业经验、缺少相应资格证明……种种困难,让这次创业维持了一年半后宣告失败。“反正也不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创业项目,失败了就当一次经历吧。”田秋淡然地说。
“田秋这孩子主要还是对自己定位不清,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因此,很难为自己的创业项目付出艰苦努力。创业非常艰辛,如果没有梦想支撑很难成功。”田秋的父亲说。田秋的父亲虽然是专科毕业,但凭着自己对摄影和艺术设计的热爱和执着,从刻板工开始做起,最终有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虽然专业水平高,但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梦想,如果不改变这个现状,提供再多的就业和创业政策,效果也不会太好。“如果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无论提供多好的机遇都不会让人满意。”
在记者离开田秋家的时候,他对记者说,“我毕业之后基本上就两种心态——彷徨无措、踌躇满志,但无论哪种心态,给我带来的都是‘悲剧’。”
省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听了记者的转述后,苦笑着说,“无论是彷徨无措还是踌躇满志都不是有业不就的理由。彷徨无措时,应该确定目标;踌躇满志时,需要脚踏实地,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悲剧’。”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