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光明日报·理论·实践·知行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同时也在改革开放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这些重大原则不仅为不断完善、发展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了基本的理论框架、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也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论断、重大观点,进一步开创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人民主体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实践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多次强调人民主体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关于人民主体原则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关于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关于保障人民主体地位,他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关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他指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有获得感”;关于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人民主体原则的清醒认识和一贯坚持,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规定。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党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命题的过程中,鲜明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相继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论断。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要素、方式、环境、动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大原则,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做出了新的回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更加明确、体系更加完整,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党立足国情和时代特征,不断深化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鲜明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深刻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是要“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手都要用好”。事实证明,这些关于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论断、重大理论创新,切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建设实践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原则。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又维护了社会主义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体现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放弃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就意味着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马克思曾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因此,脱离生产力发展现状,搞“一大、二公、三纯”的单一公有制和那些片面强调“国退民进”甚至“全盘私有化”的观点,在理论上错误,在实践中也行不通。
共同富裕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实证科学,又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同时,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党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也超越了传统的“均富”“同富”思想,即以“先富”带动“共富”,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走共同富裕道路,就是“先富”带动“共富”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坚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深情描绘“凝聚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坚持和发展了“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追求和原则导向。
对外开放原则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联系和国际交往愈加紧密,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国际经济格局早已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关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和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坚持对外开放这一重大原则,更加积极主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他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开放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一样,开了就关不上了”,现在“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使我们的开放水平更高的问题”,要“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相继提出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战略”等重大战略构想,不仅把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推向新的更高水平,也大大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经贸合作中的话语权,不断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刘月 宋屹 党建伟 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编辑: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