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禹舜委员:因地制宜讲好中国故事 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04.03.2016  19:25

卢禹舜委员接受采访。新华网才萌摄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题:卢禹舜委员:因地制宜讲好中国故事 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颜秉光 才萌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卢禹舜委员提出,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和展现国家文化形象、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舞台和载体。近两年,我们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不断增强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所需要迫切破解的难题。

  就大家关注的问题,卢禹舜委员在2016年两会期间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履职情况。

  卢禹舜:作为文化艺术界委员,今年两会期间我将继续为文化事业建言献策。中国美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鲜明的形象化优势,很容易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被世界人民广泛接受。然而,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艺术,包括美术的历史和现状的认识并不深入。因此,如何因地制宜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中国美术的对外传播效果至关重要,可以说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软实力逐步增强的进度。

   新华网:目前中国美术对外传播中存在哪些问题?

  卢禹舜:目前,中国美术对外传播的主要途径还是大众传播(图书出版、报纸、广播、电视),以及参加国际重要展会、组织和主办推介性展览、组织或参加国际美术交流活动、艺术品交易等。从效果上看,各种出版物、活动和项目越来越多,投入也越来越大,但距离应有的传播效果还有一定差距。我认为在对外传播中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传播内容选择存在盲目性或功利性误区。

  推介的内容缺乏系统性梳理、受众目标针对性和代表性,作品的水准良莠不齐,未能客观展示中国艺术图景。虽然出版物越来越多,但是忽视东西方受众思维方式、心理需求、兴趣点和阅读习惯的差异,不能换位思考,更好地贴近国外读者和市场。还有的受国外艺术机构和艺术市场炒作的影响,某些艺术作品误导了受众,造成了西方对中国艺术和国家形象的片面认知和负面效应。

  第二、传播理念缺乏与时俱进和开拓性,传播形式单一,缺乏主动创新意识。

  在文化传播的分众时代,除了在技术层面上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合理使用大数据,进行传播分众分析,确定目标受众之外,还要熟悉和运用互联网思维。中国美术的对外推介应不仅止于出版书报、组织展览、参加博览会、互访交流、艺术品交易等,而应更多设计和创造在实有展厅和出版物之外的深度交流与线上线下的广泛传播,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逐步给国外受众一个适应其接受习惯的、较为系统和客观的艺术中国图景,进而提高他们对中国美术、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

  第三、缺乏熟悉东西方文化、有实际经验的跨文化艺术传播高端人才;有实力、有影响力的跨文化传播国际艺术传媒集团或民间机构严重不足。

  第四、对国外尤其目标国媒体宣传的重视不够,缺乏整合优势资源、寻求合作的意识。

  近年来,中国美术对外出版、交流、展览的密度和规模虽然达到空前,但往往“墙外开花墙内香”,国外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观众或者寥寥无几或者以华人为主,特别是一些非官方组织的展览和交流项目在民众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更有限。展览交流的方式和出版的规划等缺乏与当地策展人或出版商的合作、沟通。

   新华网: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国美术对外传播效果,您有什么好建议?

  卢禹舜:我有这样几个建议,首先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以课题或工程的方式,整合中外美术研究机构、艺术传播机构和翻译领域的优秀资源,在跨领域、国际团队合作的基础上,综合专业型、传播型和翻译力量,精选、规划有代表性的传播内容。

  其次,分阶段确定目标区域,充分了解不同目标区域受众对传播方式的偏好,有重点地进行多种渠道、不同方式的合理分层设计。比如,《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报告(2014)》显示,受访者对媒介可靠性的排序依次为人际传播(家人或朋友)、网络传播(互联网)、大众传播(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外国人最喜欢使用的互联网媒体排名前三位依次是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而各国的媒介使用偏好也有差别,澳大利亚人最喜欢使用互联网,法国则正相反。韩国人和英国人偏爱报纸,法国人和美国人偏爱电视。因此,我们在对外传播时应尊重受众的使用习惯和差异,实施传播方式的差异化策略。

  第三、加强与国外策展人、出版人、媒体的合作交流,充分考虑目标地区受众接受的偏好差异,突出东方情调的质感和视觉效果。

  第四、高度重视语言翻译,翻译语言要简单,让西方受众可读、能懂。

  第五、寻求将抽象的哲学观念形象化表达的美术形式,形成新的文化符号,借助电影、动漫、艺术衍生品等其他艺术传播途径,强化文化符号的传播效果,可以借鉴李小龙电影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效果的影响。同样,还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借助目标地区的文化符号进行包装,以中国美术的视觉形式进行中国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表达。

   相关链接:

  卢禹舜,满族,1962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1987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首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德艺双馨文艺家”、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曾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品《北疆情》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一夜乡心》、《白梅山水》曾获北京国际水墨画屏’88优秀奖,当代水墨新人奖佳作奖。曾出版《卢禹舜山水画集》、《卢禹舜画集》、《玉金岭 卢禹舜山水画集》、《卢禹舜山水画集》,传略和作品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等多部辞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