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改种花“朝阳产业”顶呱呱

02.11.2015  10:07

  □王小兵黑龙江日报记者李飞

  初冬时节,肇源县城东北10公里明沈公路边,一栋栋棚室一字排开,如同连绵的白帆漂向远方。这里就是肇源和平乡“塞北花都”花卉园区。走入玫瑰花海,有的花枝招展,有的含苞待放,和室外草木凋零的悲秋之象形成鲜明对比。

  刚和园区的一位花卉种植技术“大拿”聊上几句,棚室间小道上忽然传来“突突”声。循声看去,一位村妇开着载有花卉修剪工具的三轮车,兴致勃勃地驶来。她叫佟玉清,29岁,是和平乡工农村赵家围子屯农民。听说记者来访,佟玉清快言快语:“我在园区里包了5栋棚室、占地9亩,雇了两个人帮忙。去年赚了十一二万元,今年到年底还有两个多月,已经净赚10万元,亩均纯收入是大苞米的20倍。种花来钱快,还体面。”她家有80亩粮田,常年种大苞米,好的年景能整个5万元,摊上个灾年,说绝产就绝产。这两年种花鼓了腰包,她开始“大手大脚”。先是买了二手本田轿车,接着换了冰箱、彩电等大件,就连孩子也上得起每月八九百元的“高级”特长班了。“尤其今年,花卉卖得特别火。现在大家伙儿都看出道儿了,争着要包花棚,就是抢不上槽啊!

  可在前些年,为打牢园区基础,让更多农民种花,和平乡党委和政府可没少费心思。2010年,县里一位在和平乡挂职的领导从长春带回玫瑰花种植项目,建起一栋实验大棚。可是,长势好好的玫瑰,越冬时全部“牺牲”了。乡党委书记马明认准了这是一个富乡富民的好项目。2011年,他开出最优惠的条件,把长春“种花大王”张玉平连同他的团队“”到乡里,品种、技术也同步到位。2012年,乡财政投资支持合作社,从农民手里租来300亩地,新建200栋花棚,动员干部群众种花。当年,亩均纯收入就达到了5000元。2013年,合作社又借鉴外地经验,建设了700栋花棚。这些花棚全部采用滴灌,高3米至4米,改南北走向为东西走向,同时引进新品种,成立由省农科院专家牵头的花卉研究所,注册“塞北花都”商标,组建花卉经销公司。

  至此,原来高达40%的玫瑰越冬冻死率降为近乎零,而且花卉品质更好,超过了花卉产业大省云南,产量也更高了。2014年,园区年产鲜切花3200万支,产值2400万元,富了76位合作社社员,带动200多农民打工增收。

  肇源和平“塞北花都”开启了龙江花卉产业的新时代。目前,园区建成并投用冷藏库、包装车间、花卉研究所、产品展示厅、检验室、温湿度遥感监测仪等设施,配备了冷链物流车。合作社取得了进出口权,连续三年,园区玫瑰出口俄罗斯布拉维申斯克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成为省级农产品出口基地。今年截至9月末,园区花棚总数突破1100栋,占地1500亩。其中,温室120栋,大棚980栋。主产玫瑰、洋桔梗、非洲菊等18种鲜切花,新引进荷兰玫瑰专利品种9个、国内专利品种2个、食用玫瑰品种3个,今年亩均纯收入可突破万元。产品供不应求,畅销哈尔滨、大庆、长春、松原等地市场,成为东北地区最大、全国纬度最高的特色花卉生产基地。

  “塞北花都”花卉园区寒地玫瑰项目填补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冷棚玫瑰越冬历史,已申报国家专利和省政科技进步奖。园区研究所培育的紫色玫瑰新品种“龙玫一号”通过省品种委员会审定,成为我省首个自有玫瑰品种。和平乡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基地称号,已申报全国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

  谈起经验,马明打开“话匣子”:“最关键的是两点。一是看准产业方向,持之以恒干下去。二是得益于一个和市场无缝接轨的机制。”他告诉记者,几年来,和平乡财政累计投入1800万元借给合作社,用于租地和园区棚室、水电路、滴灌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聘请专家等。乡政府和合作社签订了合同,合作社向社员收取花棚承包费,逐年返给乡政府,直到政府投入全部收回为止。此后,园区产生的利润由合作社和乡政府五五分成。为形成产业规模,乡里鼓励农民种植花卉,每种植一亩,乡政府补贴1.7万元的棚架。”

  马明告诉记者,花卉是朝阳产业,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比较效益更加突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政府眼光一定要往“”上想、往“远处”落。我们测算过,将来园区的纯利润可达产值的70%,不仅富了合作社成员、带动一方农民增收致富,乡财政单凭这一个产业就可以一劳永逸。“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政府逐渐撤出,把园区完全交给市场主体。到那时,和平花卉才算真正做成产业了。

  聊起园区的未来,马明眼睛一亮:“我们早就瞄准了俄罗斯远东市场。那里一支玫瑰零售价折合人民币是17块钱,是我们园区目前最高批发价的20倍。他们要的玫瑰是厄瓜多尔、荷兰品种,为此,我们计划拿出500亩粮田改种国外玫瑰品种。这个项目要是实现了,亩均年效益至少4万元,就地翻两番,那才是响当当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