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种植结构调整有效促进粮食增产 重划积温带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力支撑
近两年,我省共有1000多万亩低产旱田改种水稻,新开垦水田200多万亩,总计增产粮食超过100亿斤。这样的成果与农业部门对我省新划分的积温带逐渐加深认识直接相关。农业部门在“旱改水”区域确定和品种选择上,鉴于水稻对温度的敏感性,重点参考了我省气象部门的积温带划分成果。科学准确的积温带划分使作物选种有了科学依据,对农民和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避免了积温的浪费。
由于地处我国最北端,热量资源是限制我省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因子。加之我省跨越11个纬度,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受纬度和地形影响,积温差异显著。省气候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省划分了6条积温带并用于农业生产。近几年,在气候变暖影响下,我省积温带已出现北移、东扩、南伸趋势。气候变暖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利用最新资料给出新的积温带划分十分必要。
研究分析发现,最近30年(1981年-2010年)积温与过去30年(1961年-1990年)相比,积温明显增加,80%保证率积温全省平均增加了94℃。从空间分布来看,积温带北移、东扩、南伸,松嫩平原东部、牡丹江和鸡西农区、三江平原北部、大兴安岭的呼玛及黑河东半部积温增加了100℃以上,最高地区积温增加达190℃。增加幅度较大地区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五积温带,第一、六积温带增加不明显,在50℃以下。
2011年重新进行的积温带精细划分,打破了传统积温带划分中粗糙、静态、未考虑地形高度因素的状况,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全面考虑经度、纬度和高度对积温的影响,还选取了75个国家气象站和32个农垦气象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准确及时地反映了我省气候变化状况,理清了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积温带重叠交错的现象。
新的积温带划分成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生产部门已应用到全省农业种植结构和品种调整中。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新的积温带划分对于林业部门极为重要,比如种植榛子,我省第二积温带以下极易产生冷冻灾害,不适宜种植榛子。准确的积温带划分为林业栽培指导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作者:袁长焕 黄春英)
(责任编辑: 郑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