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美国高中生冰城“触摸中国” 汉语说得都挺地道
本报记者宋菲文□本报记者张涛摄
“你好,谢谢”汉语说得挺地道
“你好,很高兴见到你。”当长发碧眼的Mere-di th Arndt用汉语跟记者打招呼时,着实让记者吃了一惊。这个17岁的美国女孩有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叫苗迪诗,她也是这10名学生中唯一一个会说汉语的,而且发音很地道。苗迪诗告诉记者,她学习汉语已经有四年的时间。去年,还特意在浙江大学进修了汉语,这让她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与记者交流中,苗迪诗表示,她从小就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四年前,偶然的机会,她在电视中看到中国的京剧脸谱,坚定了学习中文的信心。从那以后,苗迪诗在学校选修了中文课程,也会特意看中国节目,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去年夏天,苗迪诗第一次来到中国,在浙江大学学习了几个月的汉语,她表示,自己的汉语就是那时候突飞猛进的。现在,苗迪诗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你好,谢谢”这都是小意思,只要不涉及到太难的词汇,她都能听明白。
“哈尔滨太美了,像极了俄罗斯。”苗迪诗这样评价,哈尔滨的建筑很有俄式特点,尤其是索菲亚教堂,“我在那拍了不少照片呢,你看看,多漂亮。”苗迪诗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照片。她说,今后有机会还会来哈尔滨,在冬天的时候,观冰灯,赏雪景,逛冰雪大世界,想想就很开心。
中国课堂:
老师讲得多学生只是参与者
8日一大早,10名美国学生早早地来到教室,《春天在哪里》的旋律拉开了语文课的序幕,这节课讲古诗词《咏柳》,老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着春天的画面,台下10名美国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虽然听不懂老师说的是什么,但是可以从音乐中感受这节课的主题。
接着,孟令奎老师在物理实验课上热情洋溢地讲了抛物线与曲线;韩龙彪老师给美国学生上了一堂关于中国京剧文化的历史课,优美别样的文化色彩让美国学生们如痴如醉,更有黑龙江省京剧院的两位老师深入课堂教授学生们最纯粹的戏曲艺术;在刘科研老师的数学课上,两个国家的学生们讨论得激情飞扬,活跃热烈。
“与中国课堂相比,美国的课堂更放松。”其中一名美国学生告诉记者,中国的课堂上,老师讲得很多,学生只是个倾听者,但是在美国的课堂中,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辩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
同时,10名美国学生住在爱心接待家庭里,切身感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学生看到了中国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汉字要从拼音学起,数学基础非常扎实,这些对他们产生了不小的触动。有的美国学生来中国前认为中国比较闭塞,但是住到中国家庭之后却发现,中国人很热情,很会为别人着想。
中国筷子使用自如
9日中午,这些美国学生在学校食堂学习包饺子。关于饺子,他们大多吃过,可是却没有亲自尝试包饺子。为了让他们体验包饺子的乐趣,食堂工作人员特意准备了饺子馅和饺子皮,师生们手把手教美国学生包饺子。“包饺子太不容易了,馅和皮很难弄在一起。”美国学生们纷纷表示,吃到自己包的饺子,太有成就感了!
在餐桌上,10名洋学生围坐在一桌,吃着自己包的饺子。记者发现,每个人都会使用筷子,而且姿势很标准,使用自如。苗迪诗对记者说,筷子都是自己学的,在家吃饭时会经常练习用筷子,一开始用得也不好,时间长了就熟练了。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