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故事让全国网友流泪
彭云松老人
95岁的彭云松老人为将6个孤儿抚养成人,倾其所有,不仅终生未娶,还坚守做养父的本分,不许孩子们随自己的姓——昨天整整一天,本报编辑部电话始终连续不断。截至昨夜发稿止,来电已达上百个,老人的故事不仅得到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也引发了全国网友与外省媒体的热议。很多来电读者情绪激动,与记者的交流超过了半小时,“老人很伟大,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真想抱抱他,陪他唠唠嗑。”美德代代传
曾受五儿子栾景通帮助的老人说
儿子的无私得益于父亲的伟大
家住道外的55岁市民丛明芝打了一整天电话没打通,索性跑到了报业大厦见记者。丛明芝告诉记者,整个道外的老人,没有不认识栾景通的,所有接受过他帮助的老人都把他当亲儿子。她几次哽咽:“我认识栾景通这么多年,从来不知道他是养父带大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更不知道他有个这么伟大的父亲。我终于明白,他全心全意去帮助老人,都是因为他父亲的伟大。”
丛明芝说:“今天上午,栾景通还给辖区的60位老人一人送一个手机,说是父亲节礼物。他发手机的时候,自己的电话响了,他接了好几次都没接起来,挺不好意思地跟我们说:‘我的手机最近总掉线……’我当时特别受触动,他自己都没想着给自己换个新手机……”
老人事迹成关工委生动教材
孩子们要陪老爷爷唠唠嗑
昨天,省林业厅62岁的退休干部林七一,整整打了一小时才打通编辑部的电话。他的声调数次提高,情绪非常激动:“我数了这两个版的文字,5000多字吧,我一字不落地看完,看了整整三遍。我是含着眼泪读完的,动了情了……”他说,“社会发展的脚步快了,很多人说良知越来越少了,我说谁说的?《新晚报》今天的故事让人看到了真善美!我已经把报纸留给了北京的朋友,让他们看看,这就是哈尔滨!我想,老天爷真开眼,让彭云松老人能这么长寿!”记者对他说:“谢谢您对《新晚报》的关注。”他说:“所有看过这篇报道的读者,都应该谢谢你们!”
道里区关工委常委副主任王胜全昨早看到报道后,立刻跟彭云松老人养老院所在辖区斯大林办事处取得联系,准备周六组织辖区内十几个小朋友去养老院提前给爷爷过父亲节。王胜全说:“老人肯定特别喜欢孩子,我们的孩子们也特别期待跟爷爷见面,他们已经互相商量了分工:扫地,擦桌子,给爷爷捶背,还有陪爷爷唠嗑的……有的家长还买了鲜花。”
老人故事感动全国网友
腾讯网易等主流网站
首页转发新晚报报道
昨天,本报对彭爷爷的报道不仅被东北网、新华网、腾讯、网易等各大主流网站转至首页,老人感人的故事也在微博、微信上持续发酵和传播。很多市民在朋友圈里反复转发该报道,新浪微博网友还用手机拍下两个整版的报纸上传,并分享了自己关于养父的回忆。
全国各地网友跟贴表示,为老人的故事感动流泪。网友“随心而动”说:“我跟养父的关系始终不好,觉得他太唠叨,对我不好。直到前年他去世了,我总是梦到他,后来收拾旧物时,发现他夹在书里的两张我的大学毕业照,当时泪流满面。”
60岁市民李振兴,在电话那头有些哽咽:“很感动,我不会说啥,就想为他做点儿事,我要向他学习!你们以后组织看望老人的活动,一定要带上我!”
全国关注
“稿件就是完整的脚本”
吉林电视台计划赴哈为彭爷爷拍纪录片
在新晚报官方微信推送该报道后,不久前在哈尔滨宣传电影的哈尔滨80后北漂导演李佳第一时间将报道转发到了朋友圈。下午,她联系记者表示,她圈里有很多北京的年轻导演,大家对彭云松的故事很感兴趣,有人甚至已经将《新晚报》报道“拆解”分析,计划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拍成电影。
昨天,吉林电视台《儿女情长》节目组记者郭娱联系到本报。她说,上午在网上看到这篇报道,起初觉得很长,但越看越感动,整个稿件的架构相当于一部完整的纪录片脚本。节目组本想赶在父亲节赶到哈尔滨,为老人拍一部30分钟的纪录片,但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她们决定详细研究一套方案,准备充分后再到哈尔滨拍摄,争取不耗费老人更多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