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京剧团”的无奈和坚守
老人们在排练 常静 摄
成立九年,义务演出无数场;最大团员80岁;义务制作演出服,只为心中那份热爱。如今,对于后继乏人,包头老年京剧团的老人们心里充满隐忧,“我们都唱不动时,包头的舞台上还能不能看到京剧?”
80岁仍然站在舞台上
一辆小电动车就是80岁的陈顺义所依赖的交通工具。他每星期两次骑着电动车去排练,刮风、酷暑从不间断。在包头市老年京剧团30多位成员中,陈顺义年龄最大,还有两位成员的年龄只比陈顺义小一两岁。
2005年老年京剧团成立,此后经常走进干休所、大学演出,也是包头市消夏晚会上的常客,为这座现代城市增添了古典韵味。
服装、道具都是自己做
京剧对服装、道具的要求非常高。成立之初,连一套像样服装都没有的团员们只能用一双巧手来弥补。副团长金瑞华说:“那时,第一任团长李团长从自己家搬来缝纫机,我们买布自己做戏服。戏服上需要的装饰多,我们就从别的地方剪下花样缝在衣服上。有的头饰需要20多件饰品,我们按照电视戏曲节目的样板把头饰一样样找齐,靠着裁裁剪剪、拼拼凑凑,勉强凑齐了一些常演剧目的服装道具。京胡、三弦、铙、钹、鼓,这些乐器都是团员自备,团里用少得可怜的团费给成员们换换弦,已经很奢侈了。”
出去演出,老人只能挤公交。最难过的是晚上的演出,结束往往在晚上10点之后,连公交也没有,老人们只能等儿女来接,或者两三个人一起打车回家。
铁打的剧团流水的学生
吃苦、受累都不怕,老人们最怕后继无人。在包头市,全部京剧票友加在一起只有二三百人,这个数字深深刺激着老人们的神经。“年轻人听不懂京剧,上点岁数的人不愿意下工夫学。”金瑞华说。前几年,国家提倡京剧进校园后,老人们来了精神。他们走进大学校园,唱京剧、教京剧。“可是学校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往往学生学戏刚入门就面临毕业各奔东西。”说到这里,金瑞华有些失落。“怕想以后,如果我们都唱不动了,人们还能不能在包头的舞台上看到京剧。能坚持就坚持下去吧,坚持就有希望。”金瑞华说。王雪
编辑:陈雪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