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安全返回 健康出舱 哈工大持续助力中国航天

05.12.2022  03:40

哈工大全媒体(新华社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中国载人航天等 文/图)12月4日晚,在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建造之年,回顾这一年中国航天的每一次重要时刻,都有哈工大的倾情助力,彰显了航天第一校“尖兵”使命。让我们在时光倒流中,回顾哈工大与中国航天携手同行的这一年——


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这是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的首次在轨交接,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1月17日16时50分,经过约5.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由我校刘宏院士、谢宗武教授团队和中科院长光所联合研制的小机械臂完成首次双臂组合支持航天员出舱任务。此次出舱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组合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进一步验证了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和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功能性能。


组合臂状态下,航天员在小机械臂末端上


11月12日10时03分,搭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周玉院士团队王亚明教授课题组研制的耐磨动密封陶瓷涂层与关键制备装备,用于长征七号火箭伺服系统轻量化蓄压器壳体,助力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冯吉才教授团队张秉刚教授课题组协同航天六院研发的铜钢电子束焊接技术,应用于长征七号新型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制造,为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任务保驾护航。

姜洪源教授团队研制的金属橡胶阻尼环继助力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发射后,再次成功应用于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助力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

田艳红教授团队突破了国产星载计算机核心器件在复杂环境下的全生命周期寿命预测技术,助力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在轨稳定运行。


11月3日9时32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梦天实验舱转位完成,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刘宏院士、谢宗武教授团队和中科院长光所联合研制的小机械臂目标适配器随梦天实验舱对接中国空间站,用于实现小机械臂在梦天实验舱上的自由爬行和载荷操作。

由图象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朱兵副研究员、李金宗教授、李冬冬工程师等研制的用于视觉导航的标志灯安装在梦天实验舱上。

张广玉教授、李隆球教授团队研制的可变组合式超大惯量、低摩擦变温场转位机构性能地面模拟测试系统,保障了转位机构在空间站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助力梦天实验舱转位。

庞宝君教授团队与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联合开发了专门针对梦天实验舱结构特点的空间碎片撞击感知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梦天实验舱结构健康监测子系统的空间碎片撞击监测模块。

轻合金与纳米功能材料课题组长期开展残余应力控制技术研究,形成了大型构件仿真预测与全过程控制技术团队,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空间站、嫦娥五号探月着陆器等航天装备核心构件。

航天学院马广程团队参与研制的空间站GNC地面验证系统,实现了空间站组合体制和转位控制的方案验证,为空间站在轨成功应用奠定了基础。


9月30日12时44分,经过约1小时的天地协同,问天实验舱完成转位,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转位机构在轨实施大体量舱段转位操作。空间站组合体由两舱“”字构型转变为两舱“L”构型。



针对空间站转位机构负载质量大、惯量大、地面模拟摩擦高等难题,张广玉、李隆球教授团队研制可变组合式、超大惯量、低摩擦的变温场转位机构性能地面模拟测试系统,确保了转位机构的准确地面模拟,助力问天实验舱成功转位。


9月17日17时47分,经过约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刘洋感慨小机械臂动作精准。



9月2日0时33分,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由我校刘宏院士、谢宗武教授团队和中科院长光所联合研制的小机械臂有力支持航天员完成两次出舱任务。小机械臂可用于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科学载荷安装、拆卸等任务。


8月10日,哈工大天工智库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航天航空科技发展交流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学校成立天工智库,旨在充分发挥航天第一校“尖兵”作用,使专家智力资源和我校优势深度结合,聚焦航天航空领域前沿技术和科技创新,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推动中国航天航空事业蓬勃发展。


会议现场


7月24日14时22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25日3时13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这是我国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在轨实现交会对接,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问天实验舱上的小机械臂由我校刘宏院士、谢宗武教授团队和中科院长光所联合研制。机械臂长度约5米,最大负载可达3吨,安装在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段外部,通过抱爪结构的末端作用器与目标适配器相连,实现与舱体间电气和信息的互联互通。

庞宝君教授团队与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联合开发了专门针对问天实验舱结构特点的空间碎片撞击感知技术,并将其应用于问天实验舱结构健康监测子系统的空间碎片撞击监测模块,保护空间站和航天员安全。

赵杰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地面测试系列装备,通过参数化载荷配置,使对接过程动能瞬时等效,确保这一特殊对接工况的准确模拟和高效验证,圆满完成空间对接机构研制各阶段的地面测试任务,确保此次空间对接任务万无一失。


空间对接机构地面测试系列装备


王浪平教授团队采用表面强化技术,解决了流体回路泵轴承的抗腐蚀难题,同时采用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实现了硬度与成分双梯度过渡复合表面强化层的制备,保障了神舟、天舟系列飞船和问天实验舱、空间站核心舱等目标飞行器的可靠对接。


6月15日,哈工大未来技术学院暨问天书院揭牌仪式举行。未来技术学院将立足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的资源优势,优化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贯通本-硕-博-优秀预留师资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仪式现场


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4月24日,我们迎来了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从线下到线上,学子们通过自发观看升旗、参观展览、参与航天知识问答、航天主题彩绘、与航天校友对话等多种方式,一起点亮心中的梦想,勇担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使命。



4月16日10时许,在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助力航天强国建设,哈工大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