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草婴辞世 用20年译托尔斯泰小说全集
1941年,他开始从事翻译,踽踽耕耘至今逾70载,以一人之力翻译了一代文豪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还有肖洛霍夫、莱蒙托夫等人的作品。据说,这件事全世界可能只有他一个人做到了。
1987年,他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文学翻译大会上被授予高尔基文学奖,是迄今为止获得该奖项唯一的中国人。
2006年,他还获得了上海俄罗斯领事馆颁发的高尔基勋章,这是近一个世纪中俄文化交流以来,俄罗斯方面首次专门为中国作家而设的荣誉。
他的名字叫草婴。
2015年10月24日下午18时02分,享年93岁的草婴先生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住院已逾六年
此前他已经有六年多没有离开过这家医院了。草婴自幼即体弱多病,一生曾数次遭遇“鬼门关”,但终于一次次闯过来了,夫人盛天民说,支撑他闯过难关的,是他品格造就的执著和坚韧,是他内心充溢的从容和淡定。
然而先生这一次终究走了,晚间20时许,他的女儿盛姗姗在华东医院告诉记者:“父亲住院近7年来,我们已经多次收到医院的病危通知。目前医院尚未给出具体去世原因,但他确实是年纪大了。他走的时候家人、朋友都在身边,他走得很安详。”
11月2日追悼会
当晚,文学评论家周立民、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元勇等人纷纷在网上表示了哀悼和怀念,有读者感慨说,“没有他,托尔斯泰这个文豪在中国是不完整的。”
据悉,草婴先生的追悼会将初步定于2015年11月2日举行。
妻子:老大哥渺小但特别坚韧
大约三年前,记者曾在华东医院专访过草婴先生。至今记者还清晰地记得,那天老先生穿着一件红绿相间的格子衬衫,安安静静地窝在医院一角小花园的轮椅里,显得格外瘦小、温和。
采访过程中,草婴先生并不多话,多以其夫人盛天民代为回答。但是盛天民告诉记者,当有学生、朋友来看望草婴先生时,他就会特别开心。
言谈间,草婴夫人对草婴先生极为敬仰,她尊称草婴先生是“老大哥”,说:“草婴是那种牌不会打,麻将也不会搓,烟也不抽,酒也不喝的人,生活特别简单。可是,他就像他的笔名一样——虽是小草,渺小但特别坚韧,无论生活多艰苦,他从来没有放弃过翻译,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草婴:人生苦短做好一件事
草婴原名盛峻峰,草婴是他1942年发表第一部文学译作《老人》的笔名,取自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说,“草婴,就是比小草还要小的意思。我觉得自己很平凡很渺小,好像一棵小草,火烧也好,被人踩也好,但我不会随便屈服,有了条件我还是会重新长出来。”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草婴是位大翻译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长期都是个不拿工资、不定级别、不进国家编制,仅靠翻译稿费生活的老人。其实,草婴本来是有机会当“官”的,1977年上海筹办上海译文出版社时曾请他出任总编辑,可他放弃了,他想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上,他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并不很长,所谓人生苦短,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能集中你所有精力,在你的一生中做好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那就算不错了。”这一放弃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很多唾手可得的待遇,但草婴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从18岁开始,我首先考虑的就是有限的精力、时间,怎么能够用到对社会、对人民最有益的工作上面。因此,我对时间的吝啬,也可以说节约,像犹太人节约金钱一样。”
日琢千字
呕血成书
草婴,20多岁时患过肺结核;1969年在干校期间,因过度劳累导致胃出血,胃被切去四分之三;1975年劳动时,胸椎被水泥包压成骨折。“文革”结束后,用了20年时间,将长达400万字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共12卷)全部翻译完成。
2008年10月,草婴不慎从沙发上滑下,造成腰椎骨折送入医院。
草婴住院之前,每日早上六点就起床,吃完早餐读完报纸出门锻炼身体。九点钟,就准时把自己关在书房,谁都不让进。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几十年,一年365天,草婴没有一天不翻译,每部作品都要看好多遍,一共花费了他20多年的时间翻译完12卷《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他每天的翻译速度只有1000字,盛天民感叹,他翻译的每个字,都是用心血“呕”出来的。
高尔基文学奖
中国首位获得者
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浙江省镇海县人。中国资深翻译家,曾任上海翻译家协会的首任会长。他毕生从事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和研究。
1941年后开始为《时代》、《苏联文艺》等刊物译稿。20世纪50年代主要翻译作品有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尼克拉耶娃的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1960年起翻译列夫·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还译有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
1987年草婴成为中国首位高尔基文学奖获得者,2010年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1年获上海文艺家终身成就奖。
编辑:李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