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要塞:日本关东军自掘的坟墓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8月1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 李建平 马晓成 董璐)周围一片漆黑,阴冷空气中充满了霉变的味道。在这个尘封七十年的侵华日军要塞地下工事中,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们正在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挖掘清理工作。
虎林文物管理所所长喻胜林沿着湿滑、狭窄的要塞通道,弓着身子小心地向前行进着。借助手电筒孱弱的光亮,他发现不远处地面上散落着一些不明物体,近前一看,竟然是一些武器装备。虽然这些东西锈迹斑斑,但喻胜林还是能辨认出它们是当年侵华日军遗留下来的。
“这应该是九九式步枪,而且子弹已经上枪膛了。”“这个是穿甲弹,可以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这还有防毒面具、日式手榴弹、皮制刀裤。”……喻胜林仔细地辨认着这些武器装备,清点着新发现的物品。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虎林文物管理部门对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进行了再次挖掘,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对该要塞遗址进行的第四次挖掘。此次挖掘新发现一处日军地下工事,并找到不少侵华日军遗留的武器装备。这些新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研究虎头要塞以及日本侵华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虎头要塞遗址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与俄罗斯伊曼市隔乌苏里江相望。登上要塞遗址的山顶,萨里斯基军事区、西伯利亚铁路、伊曼铁桥等当年苏联重要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一览无余。由此可见虎头要塞的军事战略地位是何等重要。
当我们沿着由水泥、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石阶踏入要塞遗址的甬道时,顿觉冷风习习、寒气逼人。在这个阴森森的地下工事内,不仅设有士兵宿舍、会议室、弹药库、发电站、浴室、厨房、医务室等各种设施,还有密布的巷道通向要塞分布于各处的碉堡和炮口。这座要塞可容纳数万兵力,当年曾被日本关东军吹嘘为不怕围困的“北满永久要塞”。可令日军始料不及的是,他们费尽心机修筑的这样一个要塞,最后却成为自掘的“坟墓”。
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红军向虎头要塞展开猛烈炮击,机群轮番轰炸随后坦克集群出击,红军战士紧随其后,机群轮番轰炸。日军凭借坚固工事负隅顽抗,激战至26日,苏军终于攻克了虎头要塞。1400名日军及数百名收容在要塞内的日本守备队家属和开拓团成员除53人逃生外,都成了不义战争的殉葬品。
再坚固的要塞工事也挽救不了日本侵略者失败的下场。随着苏联红军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包括虎头要塞在内的日军“东方马其诺防线”,与真正的马其诺防线一样,在战争中并未发挥多大作用,反而是画地为牢,被迂回攻破。
日军要塞研究专家徐占江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要塞。日军修筑的“东方马其诺防线”看似庞大,但要塞防线是死的,人是活的,苏军通过穿插迂回,将这些要塞群逐一分割攻克,使这些要塞最终成为埋葬侵华日军的“坟墓”。
虎头要塞可以埋葬日本侵略者,但却埋葬不了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喻胜林说:“与修筑其他要塞一样,虎头要塞也是用中国劳工和战俘的累累白骨修筑而成。为修建这座要塞,当年有20多万中国劳工累死、饿死或者被秘密杀害。另外,还有上千名苏联红军为攻克要塞而牺牲。”
为纪念在战争中殉难的人民和牺牲的反法西斯将士,铭记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段历史,昭示和平,虎林市政府如今在虎头要塞遗址修建了“二战终结地纪念园”,不少当年经历过那场战争的苏联老兵或他们的后代,经常来到这里祭奠长眠于此的英雄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