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博展出南宋《蚕织图》长卷 图上74人物现古人精湛画艺
记者30日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处获悉,即日起,省博馆藏将持续展出龙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南宋《蚕织图》,展期将持续一个月。
老人为孩子讲解《蚕织图》人物。姚庆海 摄
南宋《蚕织图》描绘了我国古代种桑、养蚕、织布等与蚕织相关的劳作过程。全长1100厘米,画心横27.5厘米、纵518厘米,跋纵460厘米。画作场景宏大,以中国农历的24节气为单元,共绘有24幅小图。描绘的是南宋初年浙东一带蚕织户由“腊月浴蚕”开始到“织锦下机”为止共24段,无题诗,每段画面下配有宋高宗的吴皇后用小楷题写的说明文字。《蚕织图》长卷,所绘的74个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翁媪长幼,皆服宋服。长卷中所绘的养蚕器具如箱、笼、斧;纺织用具如机、纤子等,无不忠实于原物,皆精雕细刻,屋瓦、梁柱、斗拱、结构比例科学合理。“生缫”和“挽花”等图绘出了当时已经使用的脚踏缫车和提花机,使人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当时纺织的发展面貌,为研究农业特别是纺织工具留下了珍贵资料。
《蚕织图》经历了南宋和清代的两次创作高峰,从民间的耕织画发展成为一种宫廷的绘画题材,也从一种科普性的画册,演变成了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风景画。同时,蚕织图所展现出来的自然风光、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田园理想的一种映射。《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蚕织的系列图谱。由于其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劳动者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而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织作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使其本身也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瑰宝,传世之作。
《蚕织图》展出引得观众拍照留念。姚庆海 摄
该图散落民间后,1947年由大庆市民冯义信购得,1983年他将此画捐献给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1983年7月,经故宫博物院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刘九庵、王以坤等鉴定,称“此卷为一级文物,视国宝而无愧,垂青史而不逊矣”。这件描绘八百年前蚕织的图卷,对于研究我国蚕织技术史,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作者: 姚庆海 王春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