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新常态下黑龙江农民的新转型
新华网哈尔滨1月11日电(李国红 李硕)粮食经纪人上门收粮,一直是粮食购销市场的惯有模式。而在1月5日-11日召开的2016哈尔滨寒地博览会上,却令人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站到展台前,推销自己的绿色食品。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成商人,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积极转型。
杨东日:糊弄人的事坚决不干
杨东日的大米展台和别人的不太一样,不大的展台前,前面一排除摆放不同规格的精品大米外,中间醒目的位置上放着一个瓷盆,盆里盛着散装大米;展台后排依次摆放着企业注册、商标审批、绿色食品审批等各种证件的复印件。
每一个从展台前经过的人,杨东日都建议先端起瓷盆闻一闻,然后再给消费者推销。的确,老杨的大米闻起来真的有一种自然的米香味,凭借着这一闻,杨东日这几天每天都能销售几百斤的大米。
杨东日,哈尔滨市阿城区料甸乡新发村的农民,已经种了三十多年地。2013年,杨东日成立哈尔滨东日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就是一个农民,想本本份份地种地,让消费者真正吃到安全、健康无污染的大米。”杨东日说。
为了保证大米品质,老杨为合作社成员统一采购种子、集中育苗、插秧,并全程监控不使用农药,最后统一回收入库。
杨东日说,村里的农民以前不种“稻花香”,因为害怕产量低、积温不够,老杨为合作社农民保底儿,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种上了高品质的水稻。
2014年,老杨的品牌大米正式问世,新产品首次试水,阿城的“稻花香”开始不被消费者认可,一度也现“售米难”。2015年,上一年吃过老杨大米的单位都纷纷再次订货,前不久老杨的大米也开始进入北京、浙江的商(场)超(市)。
现在,老杨自己正在试水微商和电商,网销大米也相当不错。从开始40户、300亩水田,到今年已有200多户、3000多亩水田加入合作社,转型后的杨东日越来越自信。
张瑞福:别人能成功,相信自己也成
与“土生土长”的农民老杨不同,虽然也是农民出身的张瑞福,不但拥有自己的婚庆礼仪公司,还把这家礼仪公司开到了省城哈尔滨。
2014年,50岁的老张回家乡创业,带领20几户村民成立了肇东市黎明镇瑞福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生产小米。
在2016哈尔滨寒地博览会的展台前,问起上会几天的小米销量,老张苦笑了一下,想了半天,才说“十分不好”。
第一年闯市场的老张几个月来一直苦恼,自己种出的绿色有机小米,怎样才能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由于近两年的小米市场供大于求,加上外地米的冲击,自已家的地产小米一直卖不动。”说起自己的二次创业,老张就皱起了眉头:“当初看好了绿色食品的发展前景,真正干时才发现资金、技术和信息都存在梗阻和困难,农民创业真得不容易。”
这几天一直在展会里参观学习,头脑活络的老张确定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养生小米”。老张已经联系到了一位宁夏枸杞生产商,两人决定共同研发枸杞营养小米。
张瑞福重新印制了名片,在自己的名字前,他特别加印了“营养师”的称谓。
张瑞福坚信:创业路是闯出来的,别人能成功,自己也能。
王意国:开发功能产品,叫好又叫座
43岁的王意国身穿着桔黄色的薄羽绒服,站在展台前,十分醒目。
作为延寿县玉河乡生态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员,王意国所在的专业合作社已经早早地转型,开发了各种特殊人群食用的功能米。王意国说:“功能米的销路这几年一直不错”。
延寿县境内没有重污染企业,加之所处位置非常利于水稻生长,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去年,延寿大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玉河乡正处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区范围内。王意国说,“我们做高端米的信心越来越足”。
在这个合作社的展台前,具有食疗、养生保健功能的益糖米、富硒米、宝宝米等引来了很多消费者驻足咨询。
这几年尝到开发和销售高端米甜头的王意国,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改良品种上,他自己选种,再自己进行培育改良,经过两年的试种和扩繁,他手中已经有10多万斤的良种。
王意国说:做市面上没有的高科技大米,会一直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统计数字表明,截至2014年年底,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209万亩,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数量达到近7万户。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转变理念和观念过程中,实现了增收和转型,相信在中央所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下,农村和农民还会发生更多更大的转型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