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成果跳出围墙进市场

03.02.2016  12:45

  黑龙江日报记者韩雪 衣春翔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许多科研成果在高校、科研院所中被束之高阁——多年来,科技与企业“两张皮”,“产学研”无法很好地结合的问题,一直成为我省教育和科研部门待解的难题。

  顺应时代要求,去年11月,我省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允许和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可领办创办企业,5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这一政策的出台,使我省科研人员打消了自主创业的后顾之忧,激励他们抓住时代机遇,纷纷投身到创业大潮之中……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对政策导向与市场机会的把握更加准确到位,如果能让他们走向创业一线,释放创新活力,不仅会大幅提高创业成功率,而且能够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硕士生导师长袖善舞 运用“互联网+”杠杆撬动社会服务大平台

  

 刘勇(右二)团队和其研制的无人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记者深入我省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采访时发现,许多科研人员在投身创新创业中,积极转变思维,紧追“互联网+”热潮,长袖善舞,运用“互联网+”杠杆撬动社会服务大平台。

  在黑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112实验室,刘勇老师带着几名学生正专注地讨论某个“项目”的研发程序,2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摆着两张大桌,桌上铺满了集成电路、电线和书籍,外加四台形状各异的模型。

  见到记者来访,刘勇老师放下手中的操作模型,笑容可掬地走过来说:“我们的团队都是由电子工程学院软件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的,主攻目标瞄准的都是一些‘互联网+’项目的研发。”

  物联网专业出身的刘勇,目前是黑龙江大学的一位硕士生导师。几年来,他带领他的学生团队一直从事无人机、智慧农业和智慧养老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其中,他们研发的包括航拍、植保及农药喷洒等多款多旋翼无人机,引起社会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谈起科研项目如何注入“互联网+”基因时,刘勇告诉记者,重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产业生态。他介绍说,“我们目前正在研发的‘互联网+智慧社区’项目,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开展家政、电商以及养老等服务。把软件系统安装在用户家里或制作成便携仪器带在用户身上,有服务需要时按一下按钮,信号马上就会连线物业总部,由总部发号施令,然后相关人员迅速登门服务。”

  刘勇说:“两三个月前,我们和哈尔滨经房物业公司签订合同,在南岗区科大小区和道里区的工程小区,把‘智慧社区’的软件上线,效果不错,目前主要面对老年人,因为中国人口日趋老龄化,亟需结合21世纪的互联网技术进行社会服务转型、创新。”

  他继续说:“而‘互联网+农业’,主要是四周飞行器的无人机研究开发,它能航拍农田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把数据整合传输到农业专业研究机构进行后期分析和处理,还可以智能化按照数据把作物需要的化肥调配出来,大范围精准化喷洒化肥。”

  刘勇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正准备注册一家公司,而事实上,我们的实验室现在已经开始运用公司化管理模式了。去年我们参加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时带着产品进行了展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在,无人机的研发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相信我们的团队能在不远的将来形成无人机‘互联网+’式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