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市马铃薯产业提档增速富民
本网讯(王玉华)近几年,讷河把马铃薯产业作为立市产业、富民产业来抓,构筑种薯繁育专业化、原料薯专用化、商品薯品牌化、薯制品高端化、产品营销集团化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年微型薯年繁育量达到2000万粒,年外销鲜薯40多万吨,窖储能力34万吨,年加工鲜薯能力100万吨。在当地已形成加工集群,万吨以上各类加工企业达到30多家,龙头企业4家,薯制品五大类,20几个品种。马铃薯产业总量占全省六分之一,齐齐哈尔的二分之一。小土豆成就了大产业。
冰封大地的时候,讷河市港进马铃薯产业园研发中心的微型薯繁育基地,却似绿意葱葱的春天。微型薯生产区内,8月份种植的微型薯,现在已到了收获期。2万平方米一茬可收获800万粒微型薯,一年三茬,可产微型薯2400万粒,销售额在400万元左右。再加上室外网棚生产的500万粒微型薯,总繁育量近3000万粒。把他们种在示范基地里,讷河种薯就会实现质的飞跃。
讷河市港进马铃薯食品科技产业园是2012年投资建设的马铃薯全产业链的大型示范园区。园区集研发、示范、仓储、加工于一体,是黑龙江省最大的马铃薯全产业链示范区。总投资10亿元,占地10平方公里。项目一期投资3亿元,建设马铃薯研发中心和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年加工35万吨的马铃薯制品联合生产线。园区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24.65亿元、税金1.8亿元。打造从茎尖剥离和微型薯繁育到薯制品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的航母企业。同时,选择有技术实力的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茎尖剥离组织培养室、微型薯繁育温室、网棚等设施,使这些有传统种植经验的马铃薯生产者成为脱毒技术的引领者。
“以前个体搞小作坊,一年能挣个一两万块钱。自从加入合作社以后,产品质量比以前好了,市场销路大了,人工力量也减轻了,用不着雇那么多人了,产品效益自然也就好了,比原先的小作坊一年能多挣个三、五万块钱。”讷南镇鲁民供销马铃薯粉条专业合作社社员初波,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提起讷河“鲁民粉条”,那可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鲁民村近百家传统的粉条生产作坊,成为讷河地产粉条的主要生产基地。
2009年,鲁民供销马铃薯粉条专业合作社整合了近百家小作坊,规模经营土地4560亩种植马铃薯,与以往传统的经营模式相比,他们依靠科技和群体的力量闯市场,统一注册商标形成了品牌效应,合作社与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外多家客商建立了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今年生产的2000多吨“鲁民粉条”以单价每斤3.40元的价格全部销出。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鲁民供销马铃薯粉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广喜说,下一步我们要在南方各省建立一些东北销售店,把咱们产品进一步推广到南方去。
近几年,讷河通过组建合作社,推广了马铃薯大垄栽培技术,与中科院、省农科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合作,引进50多个马铃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全面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在防病毒再侵染、生物肥料应用、化控技术引进等方面寻求突破,全市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使马铃薯的单产由原来的1.5吨增加到2吨,亩效益增加400多元。
目前,全市已组建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45个,销售合作社48个,入社农民1.5万户,规模经营土地30万亩,合作社助力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