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中国创新,从跟跑迈向领跑

19.09.2016  19:34

我们既不能因现在的鲜花掌声而妄自尊大,也不能因挑战如荆棘密布而妄自菲薄,必须一个接一个地突破核心技术以实现“弯道超车

九月的秋风,溢满创新的气息。继G20杭州峰会将中国倡议的创新增长方式写进公报之后,中秋之夜,天宫二号遨游苍穹,多项技术革新让世界再次惊叹中国科技的突飞猛进。近些年来,中国创新的“梯云纵”收获全球越来越多肯定的目光。

希望一窥移动互联网商务发展前景的公司,不仅要看硅谷,也要关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 前不久,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出这样的评价。阿里巴巴依靠不断创新,把业务做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腾讯微信一枝独秀,“脸谱都要拷贝它的支付功能”;百度除核心搜索业务之外,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乘势而起;华为更是直言“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就像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一样,中国企业迅速消化吸收全球最好的想法和技术,完成再创新与商业化。

然而,有些人认为只有“从0到1”才是创新,而“从1到N”只是山寨。实际上,这种关于创新的理解有些机械。早年的日本汽车工业,并没有“从0到1”的技术创新,在美国人眼里就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但随后凭借持续的“微创新”能力,改变了世界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而扎克伯格也没有发明任何新的技术,只是把原有技术用一种新的模式结合起来,就创造了联接世界的“脸谱网”。“从1到N”的过程,可以是一种优化创新,是从有到精,不断改进,追求极致。这也是中国企业创新的一大特色。

仔细审视我国企业的创新,就会发现优势来自三大要素的合力:成熟的生产制造能力、规模庞大的本土市场和迅速崛起的科研水平。我国制造业发达,能够迅速实现创意的产品化,是创新者的一个福音;市场规模巨大且多样,让中国能比其他国家先碰到各种问题,企业家就有机会先去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案,而解决方案的产生就是创新的产生,因此有西方学者称之为“培养世界级竞争者的全球最大的培养皿”;科研经费助力科研实力抬高水位,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4000亿元,77%来自企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可以说,中国企业开始逐步撕去“仿造者”标签,在很多领域向“引领者”迈进。

企业的创新,只是中国创新的一道剪影。从被动接受西方商业模式到开始引领全球商业模式创新,从中国高铁他国迎风再战到各地角力机器人产业,从超级计算机问鼎全球到特高压输变电成为世界标准,从铁基高温超导、外尔费米子等基础研究领域突破到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反映,更是中国创新的生动写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首次跻身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25强。可以说,中国创新正在迈向2.0阶段,看齐欧美的时代或许正在缓缓落幕。

世界各国需要改变对中国创新的印象”,这句话已成为许多媒体观察家的共识,甚至有英国媒体指出,“向东方看、向中国学习,在西方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概念”。然而,应当看到,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我们既不能因现在的鲜花掌声而妄自尊大,也不能因挑战如荆棘密布而妄自菲薄,必须一个接一个地突破核心技术以实现“弯道超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有人说,来深圳看看吧,你会感受“牛鼻子效应”。柔宇科技薄纸般的屏幕,深圳光启的“超材料”,华讯方舟攻克了的“影响未来世界十大技术”的太赫兹……一些颠覆式技术创新在深圳酝酿胎动,正准备给世界一个惊喜。而深圳正是实行了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成功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放眼全国,类似深圳的创新,已在不少地方“点燃”。瞩望未来,中国创新,蓄势待发。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1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