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 震撼我们心灵的一种力量
我是王蒙,敬业就是脚踏实地,不计得失,甘于奉献,不断在过程中完善自己,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突破自己,超越自我。
我是段旭,和谐,就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
我是东林国旗仪仗队,爱国,就是国旗冉冉升起。
学生在无人售水点排队买水。
卢占魁在修鞋。本栏图片由团省委提供及王卓雅/摄
记者 孙佳薇 闫一菲
一位哲人曾说,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
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庆余堂药店中,向内挂了一块“戒欺”的牌匾。他在跋文中写道:“凡贸易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庆余堂药店之所以能够蜚声于海内外,生意兴隆,其秘诀就在于“戒欺”二字。
诚,即真诚,信,即守诺;诚信就是诚实、践约、无欺,它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它始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尤其是在“信用危机”阴影不散的当下,我们更需要讴歌它、弘扬它,通过呈现一些诚信的人和事,唤起人与人之间的更多真诚和信任。
开篇话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记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进行采访的日子里,鲁迅先生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在耳畔。
时下,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墨重彩地勾绘出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中国引发热议的同时,也赢得了人们发自心底的认同……
而今,让我们聚焦身边的平凡人、普通人,从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言一行中,寻找和发现光辉的身影和时代的美好。
一对残疾夫妻用诚信赢得尊重凭手艺吃饭不赚一分邋遢钱
丈夫卢占魁,因小儿麻痹不良于行,只能靠双拐艰难行走;妻子付秀,患有先天性佝偻病,身高只有1.45米……他们是一对都患有一级肢体残疾的夫妻。在厄运面前,他们没有低头,而是用勤劳和智慧,诚信经营了一家修鞋店,十几年来,不光维持生计、供出了个大学生,也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创造出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
不足8平方米的修鞋小店
诚实是用不完的资本
一个简易板房立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红专街与高谊街交叉口,外面没有招牌,只简单贴着“修鞋”两个字,门口停着的白色残疾人代步车十分显眼。配钥匙、快照、扫描、刻章……除了修鞋外,这个小店还有着其他“副业”,在不足8平方米的空间里,各种工具设备摆放得井井有条,加上白天也同时亮着的三个节能灯,整个小屋透着一种“敞亮”和清爽,让人很难想象,这一切都是由一对行动不便的残疾夫妇打理出来的。小屋的女主人付秀告诉记者,从开店以来,每天她和丈夫卢占魁到店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整个环境干干净净的,干活的人高兴,来的顾客心里也舒服、敞亮。”
“活干得细,价钱公道,每次收多少钱都解释的明明白白的,心里能不敞亮么!”段女士是这家小店的忠实顾客,她家住道外区,周围修鞋店特别多,但她宁可大包小裹的挤公交,也要把东西送到老卢手上,“一样的活计,他家比别家实惠多了,而且能修到什么程度,修好后什么效果,都讲得清清楚楚。”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拿了一双鞋过来修,一向热情的老卢却没有接她的生意,而是直接告诉她:“鞋子没有修的价值了,修好没几天也得坏,白白浪费你的钱。”这件事让段女士特别感动,“虽然钱不多,但难得老板这么实诚为顾客着想。”
“现在我家有鞋坏了、腰带要打孔、皮包开缝等这样的活儿,只要想着他家能干,我都不找别人。”段女士不光自己是老卢修鞋店的忠实客人,还介绍亲戚朋友来这,就因为觉得“两口子特实诚”。
“诚实是用不完的资本,信誉是打不倒的招牌”,这是一位顾客送给老卢夫妇的一副字,现在被他们二人郑重地挂在小店最醒目的位置上。
“我们凭手艺吃饭,该多少就多少,就算一块钱,也不能多收人家的。”正是由于老卢夫妻俩的这份执著和坚持,虽连个正经的牌子都没有,小小修鞋店却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良好的口碑,远近闻名,生意特别好。“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回头客,有街坊四邻,也有住得特别远的。”卢占魁告诉记者,他的客人中还有华侨,“是一个常年住在韩国的女士,每年回哈探亲都送我这好几双鞋修理和保养,处理好再带回韩国,她说她就信得过我。”说到这的时候,老卢开心的像个孩子。
面对顾客遗落钱物
夫妻俩主动联系奉还
“每天8点开门,晚上6点关门”这是老卢夫妇的小店固定营业时间,寒来暑往一直没变过,老顾客都知道,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为了这份“准时”,老卢夫妻俩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汗水。
因从小不能走路,卢占魁的下肢肌肉已经萎缩,一个手臂也使不上劲儿,平时修鞋时他身前都要多摆一把椅子用来“借劲儿”,一坐就是一天,“手磨的通红,脊椎累得生疼,每天下班回家都得躺床上缓上半天才能干别的。”如果不用代步车,卢占魁平时只能坐在地上一点一点“挪动”。妻子付秀不到1米5,双臂力气还不如十几岁的小孩,小店附近还没有公厕,白天卢占魁要上次厕所对夫妻俩都是一次不小的磨难,为此老卢每天都要严格控制自己的喝水量,减少“折腾”的次数……就这样,夫妻二人很少“迟到早退”,就算一个人生病,另一个也会争取守在店里,“好多都是约好第二天来拿鞋的,如果来了没人,顾客得多失望,答应别人的就要做到。”老卢夫妻把“准时上下班”当成对顾客的一份承诺,风雨无阻,默默遵守。
虽然生意不错,但本小利微,而且“价钱格外公道”,小店每天也就平均50元左右的营业额,这是三口之家的全部收入来源。儿子在上大学,卢占魁和付秀身体不好,常年不能断药,微薄的收入让他们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开店十多年,面对顾客遗落任何钱物,夫妻俩从没有过私心,都会主动联系奉还。
“大大的钱夹子,上千元的现金外还有各种证件和银行卡。”去年7月的一天,老卢两口子发现有顾客把钱夹落在店里了,“还是个外地小伙子,要赶当天的火车离开哈尔滨,回来取的时候已经急得满头大汗了”,在跟小伙子核对过钱包里的东西后,老卢立马把钱夹还给他,小伙为了表示感谢,直说要拿出1000块钱给他们,可夫妻俩说啥都没要。
“上个星期有客人把手机落这了,看着就挺高级”,老卢用手比划着“屏幕老大了,都赶上个鞋盒子了,为等他来拿,我们特意晚走了半个小时。”老卢自己现在还使着一个只能“接电话、打电话”的老式手机,可从他手上还给顾客的光“苹果”就已经有两三个了。钱包、手机、项链……这样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太常见了,开店十多年,夫妻俩拾到客人财物“数不清了,怎么也有十多万元了。”其中不少失主都表示要给“感谢费”,可两人分文没收,“别人的东西还给人家,这是应该的,怎么能要钱呢,这不是做人的道理。”
以“诚”传家
希望儿子也能做一个诚信的好人
“当时就相中她的本分、实在了”提到当年的恋爱经历,卢占魁还挺不好意思,他们二人是在1991年经“一位热心的居委会大妈”介绍认识的,相同的经历和品性让他们很快就结为夫妻。1993年,付秀冒着生命危险生下了儿子卢佳辰,健康的小家伙给这个由两个残疾青年组成的特殊家庭带来了不少“甜蜜的负担”。
每天给小婴儿洗澡,夫妻两个都得分工合作,卢占魁抱着孩子等在一边,付秀用小桶倒腾三四次把浴盆填满,卢占魁再开始给孩子洗澡;出门去遛弯,还得邻居先帮忙把孩子放到推车里才行;稍微大了,两人就谁都抱不动了,好在小家伙学会了走路……“从小我们就教他,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要做诚实守信用的人,这样以后的路才错不了”,卢占魁表示,虽然日子艰辛,但夫妻俩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诚信的品格培养,“我们俩一辈子清白做人,没赚过一分邋遢钱,希望他也能做一个诚信的好人。”
在父母言传身教下,卢佳辰从小就十分懂事,是师长眼中的“好孩子”,父母眼中的“好儿子”,“现在哈师大上学,已经大四了,学的是体育教育,因为表现好,学校还推荐他去幼儿园实习呢。”一提起儿子,老卢两口子就特别骄傲,得知他马上要去当老师了,老卢还不忘嘱咐:“人家父母把孩子交给你,是信任你,你一定得教好,不能辜负了人家。”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途径,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卢占魁和付秀用坚忍经营着温暖的小家,活得踏实而幸福,他们自强不息和诚恳待人也打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赢得了邻里和社会的尊重。
青青校园用诚信育人
在诚信这门考试上,拿到高分
“线上”表达观点是为了“线下”更好践行,青年人不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言人,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应该是青年人用行动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的真正舞台。“诚信售水”、“诚信还贷”、“诚信考场”……近日,记者来到东北林业大学,发现这群可爱的青年学子,他们正用实际行动“为诚信代言”。
校园开设无人售水点
全程自助几乎“不差钱”
今年4月份以来,东北林业大学的学生发现校园多了一件新鲜事:在“一教”和“二教”的教学楼大厅出现了诚信售水点,学生自助投钱买水,全程没有售货员监督,全凭学生自觉。
“平时上课期间,教学楼里人员流动很大,课间时间短,很多学生都得排队买水。”售水点负责人李晓川同学告诉记者,这些自助点是林大勤工助学基地——“学子超市”为了方便学生设立的,“有的人就只买一瓶水,到超市排队太费劲,有了自助售水点,方便快速多了。”
“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做好了赔钱的打算”,由于采取的是“自助”方式,李晓川和他的组员最初也挺“忐忑”,可是没想到得到反馈的结果特别好,“这样省时省力,也满足了大家的实际需求,而且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投钱,几个月下来,几乎不差钱,抛去成本,没赔不说,还小赚一笔。”
全凭学生自觉
平均回款率98%以上
在装了各种饮料的冰柜里选好后,把相应零钱投入旁边的投币箱……9月25日第二节大课间,记者在东北林大二教大厅看到不少学生通过诚信售水点买水。墙上还有一块记录每天收支的诚信售水公示牌,当天内容:“日期9月24日,应收1253元,实收1216.60元,亏损36.4,诚信指数97.1”。
这个诚信指数就是用“实际收钱”除以“应收钱数”后得到的数字,李晓川介绍,自从诚信售水点设立以来,每天卖水在1000瓶左右,诚信指数平均在98%以上,而且存在“今天低,明天高”的规律,“有的同学前一天没带零钱直接拿了水,第二天会来补上,常常算账会惊奇发现钱还多了。”记者也在留言本上看到了“没带零钱,明天补上”这样的话语。
“全凭学生自觉,诚信指数平均高达98%,这非常了不起”,东北林业大学后勤商服中心的王老师高兴地表示,“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诚信这门考试上,拿到了高分。”他认为,诚信指数的公布,对于整个校园诚信意识的培养也有推动作用,“诚信指数本身对学生就能起一个监督、警示作用,指数低了,大家会在心里反省是不是由于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的,诚信指数高了,学生们看到了也会觉得骄傲,因为这里有每个人的努力。”
从“要我诚信”到“我要诚信”
诚信还贷“我不能坑了帮我的人”
和几块钱的水钱相比,近万元的助学贷款更是一块诚信的试金石。郑方元是东北林大2006级数学和应用数学系的一名学生,“本来家里就负担挺重的,还赶上我爸当时动了个大手术,家里根本没有钱供我上大学,为此四年我都是申请的助学贷款。”由于东北林业大学是专业特色鲜明的林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全校学生的35%以上,远远高于全国高校的平均水平。很多林大的困难学生跟郑方元一样,是靠着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
“虽然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相对多些,但是每年毕业生贷款按期还款率稳定在95%以上,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连续5年实现了毕业生零欠费,无恶意拖欠学费现象,而且今年有100余名学生主动把国家、社会、学校给予的资助机会让给更困难的同学。”东北林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王志新介绍,学校还被评为全国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
“刚工作工资虽然不多,但每个月我都会按时还钱。”郑方元从学校毕业后到北京打拼,刚工作时只有4000元工资,除却租房、吃饭、日常消费等,结余不到1000元,可这样,他坚持每月还款,用一年多的时间还完了大学四年欠下的助学贷款。“当我困难的时候,国家把钱借给我完成学业,我有能力还钱是应该的。”
东北林大土木工程学院2001级的董小飞也是一名信守承诺的还款生,他幼年时患有小儿麻痹症,身体不好,家境困难,毕业以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履行贷款合同,他把家里的医保补助节约出来一部分用于归还助学贷款。没多久,由于家里发生重大变故,医保补助也不能拿出来的时候,他及时与学校和经办银行取得联系,求得谅解。后来,当他收到好心人给他家里的资助捐款后,他又立刻把这些捐助拿出来按期还完了助学贷款。
“学校平常就十分重视对学生诚信的培养,每年对新生都要开展主题推进式教育”,王志新介绍,近年来,东北林业大学在诚信教育上一直积极探索,致力于改变以往诚信教育方法单一、死板、以管代教,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的僵硬局面,着力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诚信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校“要我诚信”逐渐转变为学生“我要诚信”。
灵活的教育手段、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无论诚信自助售水还是助学贷款的高还款率,林大学子都用实际行动提交了一份问心无愧的答卷。
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
“你说今天早已远离战火硝烟,我说爱国是永不磨灭的信念;你奉行娱乐无极限,我说敬业才能赢得真正的尊严。我是青年,我崇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自从4月份这串充满正能量的青春宣言出现在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上后,“价值观体”迅速在全国走红,成为最流行的网络潮语。“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开展以来,已有63万余名网友参与,相关微博阅读量超过2亿次,我省青年也积极参与其中,纷纷“举牌”为自己代言,传播向上力量。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