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迎中年危机 IBM能否破局
中国产业政策的影响与市场竞争的加剧,让跨国公司们迎来而立之年,也丰收了中年危机,这些巨头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了未知。
近日,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首次接受自媒体采访时透露,IBM针对大中华区IT产业变化,把自己定位为“中国合伙人”,在此基础上IBM大中华区将推出“3+3”战略。
在前线认为,IBM针对大中华区推出“中国合伙人”战略,来寻求技术合作、开放的发展之路,显示出这家百年老店对于中国市场有着深刻而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而IBM不同于其他公司的战略和举措,证明它准确把住了中国IT产业发展的脉搏。
三十而立与中年危机
2015年,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走过而立之年,本该意气风发之时却提早遭遇中年危机。
IBM、惠普、微软、英特尔等公司都低调地庆祝自己进入中国市场三十周年,相比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风光满面,如今的跨国公司巨头们在华局势面临着全新的拐点。
30年来,跨国公司在推动中国IT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国的行业、企业信息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如今社会、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30年间,中国IT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也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市场,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对IT产业的发展有了更高的期望,希望更多技术领域中取得突破。
尤其是在斯诺登事件爆发之后,全球对于信息安全的认知提上了一个全新高度。这个导火索,也让我国政府对推动IT产业、信息安全领域的“安全可控”多了一丝紧迫感。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IT厂商需要在不同领域中承担更多重任,比如在芯片领域、存储、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众多领域中,国家明确提出要实现突破。
在这种态势下,跨国企业的境遇和角色,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在过去30年里,跨国企业之前一直是中国产业的主角,他们凭借着多年来在中国的技术实力,在众多行业和企业信息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安全可控”让跨国企业在华前景变得莫测,国产厂商中的联想、华为、浪潮、曙光等企业,纷纷在服务器、网络、存储等市场更多地替代跨国品牌,而且在很多高端市场也发起冲锋。
国产数据库、国产操作系统、去IOE、国产主机替代等纷纷抬头,让业界看到国产互联网和IT巨头对跨国巨头的巨大冲击。
在中国市场遭遇如斯,而在全球市场,IT巨头IBM、惠普、戴尔、思科、微软、英特尔等也同样烦恼,他们在科技产业中的影响力和声量远不如以前,地位已经不如特斯拉、苹果、Google、FaceBook等新贵。
从以上境遇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国际、还是人口红利巨大的中国市场,跨国巨头们已经遭遇中年危机。
举措万千 各不相同
近几年来,中国云计算市场无疑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以往在企业级市场叱咤风云的跨国巨头们,云计算是他们最有机会、最有实力、却最无力拓展的市场。
按说,云计算的精髓就是不再受到物理限制,而可以随时随地调配资源。
但是,出于信息安全的考量,中国政府规定:数据不能离岸。这一下把跨国公司的小心思给堵死了。
于是,众多企业纷纷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有人把这样的举措形容为暗度陈仓或者买保险。
不管说法好听或者难听,由此,跨国企业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公有云让众多跨国公司抬不起头来,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把公有云看作衡量一家跨国公司是否“创新”、“有资格”、“有话语权”的标准。
率先扬眉吐气的是微软,其与世纪互联合作,是首个在华落地的公有云。
IBM不甘示弱,随后与世纪互联合作将其CMS 企业云服务落地中国。
最受业界瞩目的是AWS,作为全球公有云业务老大,却在中国市场命运多舛。自从2013年宣布入华以来,已经快两年时间过去了,始终还未落地,目前来看似乎成了一个谜团。
惠普、戴尔是跨国企业中最稳当的两家,一心做业务,但是背后也是没闲着。
惠普先与清华紫光合作成立新华三,而且其企业级业务机会全部过渡至新华三来运作,如此彻底,让人想起IBM剥离System x给联想时的那种酸爽。
戴尔的动作虽然不像前面几位大张旗鼓,但也是积极主动,大数据布局贵阳,又悄然与同方达成神秘到具体内容打死也不说的合作伙伴关系。
不管怎么说,重要的跨国巨头都完成了在华发展的全新布局与救赎。
前不久,惠普还与金山云达成合作,双方在私有云、行业云市场深度握手。结合阿里云与用友的牵手,中国企业级和云计算市场又呈现出一种新态势:行业云和混合云成为热点。
行业云、混合云大热,而且中国IT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更新的局面,这也为在华发展的跨国企业们打开一扇窗。
跨国企业角色重新定位 IBM乃样板?
如今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都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跨国企业应该把自己融入其中,只有眼界开阔,才可以在中国寻求更好的发展。
除了本文前面提到的与中国产业、企业的对接、合作,事实上,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使命又多了一个,那就是必须对自己的身份有全新的定位,而不能像以往那样仅以业务布局的角度来看、拓展中国市场。
在前线认为,中国,不再只是跨国公司的营收中心、利润中心、研发中心、人才中心,而是到了一个去中心的时代,要拿出主人翁精神参与其中。
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市场有着深厚理解的IBM大中华区新掌门人陈黎明,主导、推动IBM在大中华区制定了“中国合伙人”战略。
陈黎明对未来中国IT产业的发展有着敏锐的判断,他用两个关键词来定位未来中国IT产业的主旋律:开放、合作。
他认为,中国IT产业的未来肯定会走向更大的开放,因为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开放,才可以取得更大的发展,而合作恰恰是一个桥梁,可以让中国IT产业与全球IT产业进行无缝对接,彼此促进,互相奋进。
在前线认为,在过去30年,跨国公司的身份多为主角,而如今中国IT产业、用户市场都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跨国公司的身份正在悄然变成配角,即便不是配角,也需要重新定位。
如今中国正在迎来创新、创业的高峰期,而IBM提出的“中国合伙人”战略,恰恰迎合了这种风潮。
为了实现“中国合伙人”这一战略目标,IBM推出了四有策略:有能力、有价值、有意愿、有行动。
有能力方面,IBM极力想重新找回创新先锋的感觉,比如量子计算、7纳米芯片、神经元芯片SyNAPSE、沃森、CAMSS、“绿色地平线”计划等,技术大拿要拼。
有价值则指的是,IBM致力于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战略和经济转型带来独特而重要的价值。IBM表示愿意拿出核心技术支持中国战略。涵盖POWER芯片、基础软件、数据库、中间件,配合中国开发自主产品、掌握核心技术,并确保信息技术安全可控。
陈黎明还强调,IBM将整合“行业洞察与 + CAMSS 物联网+ 服务咨询能力”,直接支持“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中国战略。
说到“有意愿”,IBM将于中国IT产业一起发展、一起成长。
而有行动,则指的是IBM在大中华区的三大战略,即“3+3”:
3大战略支柱:近期规划为“战略支柱1”,需要“再造核心业务,开启新篇章”;而中期规划为“战略支柱2”,要不遗余力地推进新的成长计划;长期规划为“战略支柱3”,希望大胆探索,从而推动尖端科技落地中国。
3大战略支点:信任、人才、简化流程。
在前线认为,IBM此举是对中国目前产业形势清晰的洞察之后,做出了接地气、与自己身份匹配、与其他跨国公司截然不同的战略定位。
中国对接世界 跨国企业有更多责任
写到这里,在前线记者忽然想到一句老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然,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与全球IT产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恰当,但是授人以渔的精神应该得到推崇。
IBM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罗睿兰,其在今年3月份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跨国公司不能只把中国当成制造基地,为国际市场生产产品;也不光是将国际技术引入中国。跨国公司现在应该和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发展自身的信息技术,我认为这是IBM的巨大机遇。”
如今的中国IT产业,远不是30年前刚出生时的那样了,中国IT产业如今已经是全球战场上的一份子,当然,有成绩,更有距离,在很多核心领域,中国仍然与国际上存在重大差距。
如何发展中国自己的产业,如何与国际对接,如何通过融合、合作来推动中国IT产业……一系列问题等待解答。
在前线认为,罗睿兰、陈黎明等IBM人深刻地洞察到跨国企业在中国技术、经济关键转型期的新机遇、新责任,并能够给跨国公司明确的定位,将为诸多跨国公司带来启示,而这种行动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IT产业的高速发展。
来源:在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