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让胡路区法院:法官“六尺巷”里的“冷”调解

30.03.2015  12:39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广为流传的诗引出的“六尺巷”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谦和礼让和谐友善美德的典故,以致于在今天处理类似诉讼纠纷中法官也常常会再次讲起“六尺巷”的故事。日前,大庆市让胡路区法院刘晓东法官年初就调解了一起因墙对簿公堂的案件。

        大庆市让胡路区某村一老汉盖了四间房,后来又接出了三间房,前后两次盖的七间房子共用一面山墙,由兄弟俩居住。几年过去了,兄弟之间倒也相安无事,不料老人去世后,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兄弟俩却因山墙的归属而争执不休,互不相让,闹上法庭。面对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案件,法官刘晓东却感到无形的压力。原来这对亲兄弟在这次争墙纠纷之前,为了后接那三间房的遗产继承,已经一审二审打了两场官司,俩人都当过原告,被告。在庭审中互有输赢,这第三次上法庭也都卯足了劲,非要争个高低不可。富有多年审判经验的刘晓东法官认为虽然本案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依法判决案可结,但事必不会了,接二连三的官司使兄弟俩人的亲情几乎消失殆尽。在他们甚至下一代中埋下隐患,一旦爆发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为了实现真正的案结事了,缓解兄弟俩的感情,刘法官决心从调解入手,他先后向村镇的调解组织详细了解初期的调解情况。他们反映对兄弟俩的情况调解过多次,劝了这个劝那个,好话说尽,但效果不大。好在两个人还没有动过手。由此刘法官判断一是用好话劝的调解方法不起作用,二是兄弟俩人没动手,说明他们还没有达到反目成仇的程度,他又咨询了心理专家,帮助判断分析当一个人处于这种情况时的心理状态,经过仔细梳理准备,一个新颖的调解思路形成了。

        开庭时,刘法官开始了他的“”调解。

        他说:原、被告,今天开庭对你们的诉讼进行审理,你们所在村、镇和有关部门已经对你们的纷争进行过调解,但你们执意诉讼到底,但在审判前,做为法官,我有些话说给你们听。假如你们的父亲没有留下这些房子,你们兄弟二人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吗?想当年老人带领你们建房子时,他老人家会想到有朝一日你们为争一面墙而打官司吗。我们每个人都被父母养大,且不说老人生前对待如何,现在为了争夺他们留下的财产,不念父母之恩,不顾手足之情,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闹上法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们这样做,只能让逝者的灵魂不安,让他人耻笑!此时的法庭鸦雀无声,两名当事人垂头不语。刘法官继续说道,你们今天争的一堵墙,宽不足一尺,长不过余丈,对于你们来说,难道真的就那么重要吗?父母不在了,做为亲兄弟,你们本应更加亲善和睦,宽容大度,相互扶持帮助,为晚辈做出榜样。你们都已是年过半百之人,老哥俩难道不想和和气气,亲亲热热地度过后半生吗?说到这里,刘法官缓和了口气 ,讲述了“六尺巷”的故事,他接着说:作为法官,我可以现在就下判决,但是再公正的判决也无法替代你们这半个多世纪的兄弟情,治不了你们的心病。说到这,刘法官望了望两个当事人,问道,你们两人不想说点什么吗?被告一言不发,原告想说欲言又止,最后问道:法官,我能撤诉吗?“为什么要撤诉呢”?法官说的对,一面墙算不了啥大事,再说,我的条件多少比他好点。这官司不打了。一场剑拔弩张的官司就这样和解了。正是:兄弟双双上公堂,原来只为一堵墙,法官“”言巧调解,撤诉挽回亲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