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作休耕藏粮于地的好方式
自“十三五”规划建议稿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以来,“轮作休耕”一词迅速成为农村百姓热议的焦点。春节回乡期间,笔者就这一话题与亲朋好友进行了深入交谈。
休耕不休耕,总得先算账。在大家七嘴八舌中,我总结出了三笔账:
一是生态环境账。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刚开始推广化肥时,每亩稻田只要20斤化肥就足够了,但现在却需要复合肥、尿素等肥料140斤;农药也是这样,之前对付稻飞虱等病虫害,打一次农药就有效果,而现在必须反复喷洒,这必然导致病虫抗药性上升、防治效果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粮食农药残留超标等严重后果。当前,耕地地力严重透支、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如果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将有助于打破恶性循环,更好地维护好农村那片碧水蓝天。
二是收入支出账。邻居跟我一笔一笔地算了每亩田的各项支出:化肥150元、农药90元、种子100元、收割机100元、人工600元,加起来是1040元。2015年早稻收购价是126元左右,中晚稻收购价是138元左右,按亩产1100斤计算,亩产粮食大概可得1450元,加上各项补贴82.6元,实际收入为每亩1530元左右。收支相抵,每亩田收益500元上下,这与外出打工的收入相比,实在是相去甚远。为此,很多百姓早将自己的农田转包给其他村民种植,或者干脆选择撂荒。推行休耕政策,可以使农民从农田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外出务工上,既可增加收入,又可为城镇化进程添砖加瓦。
三是财政压力账。根据2015年我省的农作物补贴政策,一亩水稻财政需补贴粮食直补11.8元、良种补贴15元、农资综合补贴56元。另外,据笔者了解,家乡及周边各乡镇的粮库均高负荷运转,仓储成本过重,即使是在水稻收割季节,也是采取限额收购的措施来缓解收储压力、节约仓储开支。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如果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稳步推进轮作休耕制度,既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又可减轻财政的巨大压力。
我国古代就有重视土地轮作休耕的传统智慧。北魏《齐民要术》中就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等记载。早日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既是对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传承,也是实现藏粮于地的现实需要,更是当下农村百姓内心的强烈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