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方能观道 观道适以澄怀 汤亮艺术人生之书法篇
【 主持人袁思陶的话】
虽然与汤亮尚未识荆,但仅从朋友只言片语的介绍中,就对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很难想象,一个执掌超百亿规模企业、又身兼多项社会职务的企业家,工作繁忙间隙,竟然还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上海市政协书画院画师。此外,除了“泼墨抒怀,丹青寄意”外,他亦是沪上著名的古书画收藏家和书画艺术鉴赏家,著有《金冈精舍藏画赏析》一书,假十年之功,对私人收藏的700余幅古字画悉心研究,钩沉史实,逐一点评,迭有妙论。
经由和汤先生的一番交流,我向他提出了一些书面问题,请他和广大网友一起分享他在书画艺术方面的心得。
【图集】 汤亮书法作品高清图欣赏
汤亮近照
主持人袁思陶(以下简称主持人): 时下,挥毫泼墨已经成为诸多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不少企业家。汤先生,我知道您就十分钟情于书画艺术,可否请您分享一下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
汤亮: 我认为,每一个人心中都蕴藏着一种审美需求。无论是喜欢书画、音乐、舞蹈,还是喜欢阅读、运动、旅游,源动力都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审美渴望。他认为这是最美的精神享受,他就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沉浸其中,物我两忘。
喜欢泼墨的人,就是通过写字环境的熏陶、字形布局的琢磨、自如运腕的挥洒,包括书法内容的选择等,来享受一种精神的抒怀、释放和升华。我和许多热爱中国书法艺术的人一样,经常通过书法来放松心境,忘掉尘世欲求,洗涤心灵杂质,让心静下来,达到禅宗所说的那种“静照忘求”的思想境界。哪怕仅是片刻的静居幽思,也是很美妙的精神享受。
主持人: 我经常听一些书画艺术家讲,书画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就是“澄怀观道”。这似乎和您追求的“静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
汤亮: 您说得很对。不同的艺术门类,表现形式虽然林林总总,但是追求的思想意境却是相通的。“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文化故事。六朝时,南宋画家宗炳是个旅游发烧友,他一生游历名山大川,边游边画。晚年走不动了,他就把以前的画作挂在墙上,卧而观赏,权当再游。宗炳提出的审美标准,就是要把自己的情怀过滤得十分清澄,要一尘不染,这样才能细细体会山水画中的“自然之道”。近代中国美学家们都非常推崇宗炳的这种说法,“澄怀”是审美主体,“观道”是审美客体。所谓“澄怀方能观道,观道适以澄怀”,说的就是这个审美过程。
汤亮在书法创作中
主持人: 您是如何与书画结缘的?
汤亮: 一个人艺术修养的源头,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熏陶,二是师长教导。我与书画结缘,更多是来自家庭的熏陶。我出生于一个钟爱传统文化的书香门第,外公,叔公及四位舅舅,在书、画、印诸方面,皆有相当的造诣。很小的时候,舅舅们就领着我去美术馆看展览,他们的书画作品也挂在展厅里。舅舅一一给我指点着沈尹默、谢稚柳、程十发、陆俨少、唐云、林散之等大家作品,回家就辅导我涂鸦。我才十几岁,就喜欢上了中国画,记住了许多画家名字,也能大致分辨出他们不同的绘画风格。比较好玩的是,其中一个舅舅喜欢钻研装裱,我也把它作为游戏,在一旁凑热闹帮忙。多年后,我在《金冈精舍藏画赏析》一书中,谈到一些传统装裱的手法,与此是不无关系的。如果说结缘,我想,这该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
主持人: 您的“学宗一家”,是从哪家入门的?
汤亮: 我虽然自幼习书,临汉碑,学二王,但是要说“学宗一家”,自感还没到那个地步。多年来,我追求的是如何把字写得“更有中国书法的味道”。这也是早年家庭长辈的教诲,我一直记在心头不敢忘怀,也很受用。要说入门,我以为,颜筋柳骨是写好书法的基础,以楷书起步是学书正道。
说起来,中国的传世书法,最初也是起源于民间书体。如历代书家推崇备至的汉碑来说,原本就是庶民体,“一碑一奇,莫有同者”。后世以碑为帖,才逐渐演化成为不同的文人体。中国历史上,书画虽说同源一体,区别还是有的。譬如,历代有专职画家,可几乎没有专职的书法家。所有书法大家,大抵都有本职,书法是业余的,写得好,有了名气,前来求赐墨宝的人就多了。我想,原因恐怕就是画画更需要有专门的学习,书法则是凡读书人皆会挥毫的,只是俊丑好坏而已。后来书写工具变了,传统书法才逐步成为一门专门艺术,也衍生了专职的书法家。
主持人: 在您的求艺历程中,对您影响最大的师长是哪一位?他给予您哪些难忘的教诲?
汤亮: 自然还是家庭长辈中的那些“民间书画家”。我给您讲个故事吧,这个故事是我舅舅很久以前讲给我听的。舅舅有个比他大十来岁的朋友徐先生,打小读私塾出身,三、四岁时,就在檐下扎马步,执笔蘸水,在磨光的城砖上写大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直到50来岁时,自觉学书已成,就用心写了真、行、草、隶、篆和魏碑六体书法,汇成一卷,寄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著名书法家戴老先生评点。过了一段时间,老先生随书回了一封信,信中说:“字的架势很漂亮,但积习已成,病入膏肓,劝你今后不必再练,多写无益……”这个故事对我一直是个棒喝,它第一次让我知道,写书法居然也有“积习难返,病入膏肓”的“绝境”。故而,我几十年写字,绝不敢凭空臆造笔法,就是自我警惕,不要使那些无本无源的笔法形成书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