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一心一意做“铺路石”——访沥青路面专家张肖宁校友
哈工大报讯(本报记者 吉星/文)高速公路、飞机场跑道、桥梁路面……这些与人们出行息息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几乎都离不开一种最基本的材料——沥青。如今在学术界,提到沥青就一定绕不开沥青路面专家张肖宁教授——他是我校第一位沥青材料方面的硕士研究生。
1999年,年仅48岁的张肖宁已经在哈尔滨建筑大学副校长的位置上干了5年。为了更加充分地研究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并尽快付诸实践,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常人看起来难以相信的选择——主动“辞官就学”,筹建华南理工大学道路工程研究所,以满足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
张肖宁中等身材,略显消瘦,戴着眼镜,很有精神,说起话来不急不缓,谈到当年在母校求学和工作的经历时,眼睛里充满暖意。
“我1979年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攻读道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师从曾留学苏联的道路工程大师蔡乃森教授和王哲人教授。”张肖宁介绍说,当时国内道路工程研究的主流方向是确保水泥路、土路晴雨通车。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高等级道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等级路面成套修建技术也迫在眉睫。
“读书为了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为了报效祖国!”经过一番慎重思考,在导师和专业老师们的支持下,张肖宁选择了一条更为难走的路——舍弃晴雨通车方向的深入研究,将国家未来发展急需的沥青材料作为研究对象。
仪器设备太落后、实验条件太差、选题难度太大……事情还没有开始做,就已经具备了太多不利的因素。面对困难与质疑,张肖宁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斗志昂扬。整个道路工程专业也都成为他坚强的后盾,王哲人、潘景龙等老师与他一起出谋划策。“苦心人,天不负”,张肖宁终于顺利完成了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并获得“达到国际水平”的极高评价。
“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国家的需要不容我懈怠。”从此,沥青真正成为张肖宁甘愿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他也一心一意做好“铺路石”。
日本北海道大学菅原照雄教授是著名的沥青路面专家。凭借扎实的日语底子,张肖宁翻译了菅原照雄的相关论文,并整理成《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研究论文集》一书在国内出版。1983年,他成为菅原照雄最后一个外国弟子,在沥青领域进一步深造。回国之后,张肖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科建设和科研教学中。1991年,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以具体工程材料作为研究对象的流变学专著《实验粘弹原理》。1992年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建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张肖宁曾先后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取得的成就在全国范围内有目共睹。针对我国一些沥青路面工程沥青用量较少,造成各种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早期损坏的现状,他早于美国工程界率先提出了富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概念。鉴于沥青路面建设工业化运作过程中质量检验问题,他创建了质量控制与质量验证体系,并被全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广泛应用。总结几十年的心血与经验,张肖宁先后完成了《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的粘弹力学原理及应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保证》等著作。
多年来,张肖宁一直关心母校的发展建设,也曾多次回哈尔滨。2008年,道桥专业成立50年时设立“杰出校友奖”,表彰5位在自身领域做出优异成绩从而为母校增添荣光的校友,张肖宁就是其中一位。2014年10月23日,他还在二校区为母校师生带来了主题为《道路工程技术现状与发展》的讲座。
“在母校学习、工作的那段经历特别宝贵。至今,我还记得上郭大智老师的课,光推演算式用的8开大纸就用了上百页。大家没日没夜编好程序打在打孔的纸带上,然后排队上机。一旦错误,计算机就不读了,必须改完再去排队。”张肖宁说。
不甘落后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决心是张肖宁一路走来的精神动力。在哈尔滨做科研,张肖宁的研究重心是防止低温路面开裂。他的应力松弛理论等研究成果解决了约占国土面积一半的寒冷地区沥青材料的应用技术难题,被业界誉为“寒冷地区沥青路面专家”。去南方之后,防止高温车辙和潮湿坑槽的问题摆在了他面前。他从零做起,很快又跻身“热带、亚热带地区沥青路面专家”行列。
在做好沥青路面事业的基础上,张肖宁如今还用业余时间去研究动态景观视觉流,还要在美丽中国的层面继续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