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尖山区“输血+造血” 立体式扶贫解困
双鸭山市尖山区
“输血+造血”立体式扶贫解困
□杨军本报记者刘晓云
“靠无利息小额贷款,我经营的小店度过了周转资金短缺的难关,扩大规模后在市场彻底站稳了脚跟!”日前,在双鸭山市尖山区二马路矿工大厦“三毛包子铺”,看到客流不断,“小老板”周宗君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尖山区,这种喜悦,正通过“输血+造血”的“协同效应”释放出来。立体式扶贫解困,让一大批家庭贫困者和弱势群体走出了困境。
“解穷气”——帮扶帮到“点子”上
今年8月,尖山区委、区政府开展一帮一与金秋助学、衣食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救助、寒冬送暖、祥和过年的“1+6”结对帮扶活动,激发社会各界扶贫济困、共创和谐的热情,零距离帮扶困难群众。目前全区副处级以上28名领导干部分别与帮扶对象结成了对子。
近年来,尖山区以扶贫、扶志、扶智为着力点,积极探索“立体扶贫”新路,从平面、分散式扶贫转向综合、聚力式扶贫,将资金帮扶、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统筹协调起来,为帮扶工作不断注入新鲜活力。
扎实开展城乡社会救助,基本建立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救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经常性社会捐助为补充,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城乡低保制度,全区纳入低保4647户8457人。2014年春节,多方筹措资金为所有农村低保家庭、五保户、城市优抚对象、各类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按户分类发放取暖补助、高寒补贴1641万元。两年来共为67户特困家庭修缮了房屋,为1440户城市特困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为特困低保对象分配了200户廉租住房。
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党员干部捐助、慈善一日捐等各项捐助活动,把来自各种社会救助资金物资整合,通过社区“爱心超市”,对贫困群众实施实物救助。2013年以来,陆续为贫困群体发放米面油约339万斤,发放衣物5000余件,发放救济款90余万元。
“挖穷根”——扶贫救助授人以渔
54岁的清洁工迟桂平,与90岁的老母亲租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门房中,每月靠600多元钱度日。在区工会的协调下,区民政部门为这个家庭办理了低保。
全区还为3000多个困难学生家庭办理了低保,减免35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学费35万元,党员干部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3000个,帮助2000多个特困学生家庭实现了脱贫。
1.2万残疾人,这是尖山区的一个特殊群体。区残联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体系,依托专项资金“阳光家园计划”、“彩票公益金”、“危房改造”等政策救助贫困残疾人。多渠道、多形式扶持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如开办医疗按摩所、商店、饭店、修理店等;积极落实国家优惠政策,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社区残疾人就业;鼓励扶持农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走种养殖之路,提高了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开富路”——重“输血”更重“造血”
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体打开致富之门,一个从“输血式救助”到“造血式帮扶”的全新扶贫模式,在尖山区如星星之火蔓延开来。
长虹社区居民刘凤英,多年前下岗失业,靠时有时无的零工维持生计,无力缴纳社会保险。区就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将她纳入补助范畴,从2006年至今,采取个人交一部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补助一部分的办法,使她未来的生活有了保障。今年,区就业部门共为4000名就业困难人员申请社保补贴640万元。
通过公益性岗位开发、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免费职业培训及职业介绍等援助方式对广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人员、农村转移劳动者等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重点帮助和扶持,促进大批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及再就业。尖山区就业局局长许艳萍介绍说,年初至今,区就业部门共帮助32户微小困难企业主申请无息贷款,每户4万元,解决了他们经营发展中的资金困难。
编辑:何双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