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一座资源大省的艰难救赎

16.09.2014  09:45
中国版图最北的黑土地上,计划经济最早于此发芽,又相对较晚转向市场经济,旧胎记深重难除。

  中国重化工业的一路高歌,最先成就了黑龙江,近十年又让内蒙古、陕西等能源产地迅速崛起;但随着重化工业进入尾声、产能过剩凸显,黑龙江经济率先撞墙。

  能否上收社保教育等事权,给黑龙江等地方减轻负担?能否下放财权,提高资源税等地方税种的比重?自救之外,黑龙江的出路,最终又指向了当前中国最重要的几项经济改革之一——财税改革。

  就在人们快要忘掉这块位于中国东北角的黑土地时,2014年上半年,黑龙江重新回到聚光灯下。时移势易,这一次,是因为它成为全国GDP增速最慢的省份,不到5%。

  时间倒转六十年,借着资源禀赋和“殖民政府”遗留的工业基础,黑龙江曾经作为新中国经济复苏的“供给地”而大放异彩,诞生了大庆油田、北大仓这样的全国样板。GDP总量和增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初的二十余年,始终位列前茅。

   黑龙江经济,到底怎么了?

  “历史憎恶跳跃,大的变化和经济革命都不是突然来临的,它们必定是经过了周全的和长期的准备。”美国经济史学家兰德斯在《国富国穷》中的论断,映照着黑龙江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重化工业的一路高歌,最先成就了黑龙江,近十年又让内蒙古、陕西等能源产地迅速崛起;但随着重化工业进入尾声、产能过剩凸显,黑龙江经济率先撞墙。

  政府开始行动。2012年推出促进工业经济增长17条,2014年6月再次出台稳增长的65条措施,计划投资3000亿元。

  但这很可能是一场难言乐观的自我救赎。在一位不愿具名的省政府官员看来,一方面,黑龙江没能在春风得意之时安排好未来的产业转型;与此同时,大庆油田等重要央企的利润没有更多地留存在地方,也加剧了这座资源型大省的衰竭,“这就好比一头奶牛,挤干了奶,却让她自谋生路。

  中国版图最北的黑土地上,计划经济最早在这里生根发芽,又相对较晚转向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旧胎记深重难除。同样作为老工业区,德国鲁尔历时三十年,引入市场经济并成功转型;而在黑龙江,多元、竞争、活跃、法治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建设仍在缓慢前行。

   率先撞墙

  在过去的十年间,能源工业占到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一半以上,增速均超过6.3%。但在2013年,这一数字降到0.1%。

  2014年6月30日,被拖欠工资半年多的三十多名工人站在火车道口,集体讨薪。这一幕发生在伊春市,涉事企业是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西林钢铁,经济总量在伊春市所占的比重接近40%,对当地的税收贡献超过60%。

  2012年,西林钢铁亏损超过14亿,平均每卖一吨钢材亏损200元。到了2014年春节,建好不到半年的高炉被迫压缩产能,即便如此,每个月还要亏损近1亿元。最近,西林钢铁阿城分公司全面停产。

  银行看到了西钢的风险,纷纷收回贷款。西林钢铁的一名高管透露,上半年,13家债权银行收走了22亿贷款。

  能源产业的触礁,更让这座资源型大省时日渐艰。黑龙江的资源型产业比重相当大,13个地级市中,7个是资源型城市:油城大庆,林城伊春和大兴安岭,煤城双鸭山、鸡西、鹤岗、七台河,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和单一。

  2013年,黑龙江最大的煤矿企业龙煤集团整体亏损23.4亿元。昔日辉煌的大庆油田也早已步入老油田之列,每采出100吨油液,只能产出6吨原油。产量从过去年产5000万吨原油,下降到4000万吨,预计未来的产量还会更少,到2020年可能刚刚过千万吨。

  “没有油了,大庆怎么办?”比这更棘手的问题应该是,“没有油了,黑龙江怎么办?

  大庆贡献了黑龙江近三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还有近一半的工业增加值。黑龙江省财政厅曾经测算过,油价每桶波动一美元,就会影响大庆GDP14亿元,财政收入3500多万元,省级财政收入8000万元左右。

  黑龙江并非没有意识到产业结构单一的隐忧。2006年的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曾写到,黑龙江省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经济结构问题已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但这一年,黑龙江GDP仍以12%的速度增长着,中国经济也迈进“10%时代”。2007年,黑龙江GDP增速的排名也是垫底,不过增速还不错,维持在12%。

  繁荣总是能让人忘记忧愁,当中国经济还在快车道上疾驰之时,这些结构性的病症显得不足挂齿。

  2012年,中国GDP增速降到8%以下,“中速增长”的周期悄然来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随着重化工业进入尾声、产能过剩凸显,黑龙江经济终于率先撞墙。

  在过去的十年间,能源工业占到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一半以上,增速均超过6.3%。但在2013年,这一数字降到0.1%。2014年上半年,增加值已然成了负数。大庆油田,出现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增加值负增长,也给了黑龙江经济致命一击。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