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推动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底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其视为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又一突破口和着力点。会议强调,要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包括的具体内容较多,简言之,就是一减一加,减就是减少没有市场需求和市场需求弱的无效供给,加就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有效投资;就当前而言,则是中央要求的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显然,去库存和降成本就是减,补短板就是加。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在新常态下出现的粮食产量、进口和库存增加,价格的“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上下挤压等问题突出。用现代农业的标准衡量,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仍然偏低,生产经营分散、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没有根本性改变,农业发展仍然主要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不对称,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生态渐渐恶化。因此,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和供给质量与效率提高尤为重要,这是实现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积极选择,是农业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是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一环。笔者认为,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精准发力,因症施策。
一、帮助农民转变农业发展观念
农民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主力军,只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教育广大农民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质量为本,以诚信为根,多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少生产甚至不生产滞销的农产品,使其知晓通过施化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的农业增长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要对农民晓之以理,帮助农民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认识到农业供给侧改革可能减少部分农民的眼前利益,但会给农民带来长远利益,农民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帮助和鼓舞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尤其是增加学习科学种田的农技培训投入,学习农业信息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教育农民不要为了自身的利益,投机取巧,生产假冒伪劣农产品以次充好,应当管控好所生产的农产品的质量和规模,以质取胜,借助规模经营实现薄利多销多利取胜,和政府共同努力使农业供给侧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二、深化以土地制度为重点的相关改革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的最大利益,必须保护好。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仍然是城乡二元社会的一个壁垒,影响了农民致富。黑龙江省要率先推行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所有者到农村去成为流转土地承包者的政策,畅通城乡资本,生产越来越多的优质高效农产品;黑龙江省要率先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说的“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积极在哈尔滨市和大庆市试点推行;关于宅基地,要向广州市和深圳市学习,两市在拆迁城中村时给农民市价补偿。同时深化粮食最低保护价格和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通过改革让粮食价格回归市场和让粮食储备回归市场。总之,深化改革可以推动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有利于土地的节约和利用,有利于农民致富;有利于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三、帮助农民和农资企业降低成本
黑龙江省各级政府要从供给侧的四大方面采取措施,一是直接将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减下来,与此同时把使用农家有机肥增上去,借此将“三降”落到实处,政府要依据各乡镇村屯的实际确定减增指标,通过“一减一增”降低农民种地成本。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设立基金,政府采用经济和行政办法加以管理,对因实行“一减一增”给农民带来的劳务增加和产量下降而带来的损失给予补偿;同时,对于定额的增减量,各级政府,特别是乡政府和村委会要实施严格的监督,减与增指标不达标者均给予经济惩罚。二是政府对农用物资的化肥、农药、除草剂、汽柴油实现定期的动态最高限价,倒逼生产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促使农用物资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薄利多销。三是政府要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效益上精准发力,首先开展降低农用物资生产企业成本行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六类成本,且要周密布署,强化落实。四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途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四、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和粮食化工工业
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重点要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食品工业是提供最终产品的产业,它的后向关联度最大,能带动原材料、零部件、服务、物流等产业发展,把它作为支柱产业是非常必要的。黑龙江省2015年食品工业产值达5500亿元,排在工业的第二位,要借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之机,加速发展优质食品工业,重点开发老年食品和儿童食品,把食品工业发展成第一大工业。食品产业七成的原料来自于农副产品,黑龙江省目前拥有1600万农民,农业剩余劳动力多,发展食品工业可以消化粮食和带动就业,它在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中具有特殊地位。建议每个地级以上城市都有两个规模以上粮食精深加工企业或粮食化工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分享第二三产业利润,产生倍加效应,这是农业增产增效和实现城镇化的关键;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和粮食化工产业,可以“一举五得”,即促进增产、农民增收、政府增税、就业增加、中央增加奖励。
五、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议实施六大调整政策。一是往绿色优质上调,借助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培育绿色品牌,做大做强北大荒农业品牌,使其成为中国农业的王牌,实现农业增值增效。为此,要确立把建成中国最大绿色食品基地的目标,并实现大农业企业和著名品牌战略。二是往畜牧业上调,大力发展畜牧业,从发展趋势看,肉食的消费量将进一步扩大,畜牧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北纬45度是世界公认的黄金奶牛带、玉米带,黑龙江省就处在这一纬度带,因此应大力发展奶制品和乳品加工业,促进乳品加工业重组,建设中国乃至亚洲最大乳品企业,培育“龙丹”著名品牌。三是往第三农业上调,第三农业又称白色农业、微生物农业,即菌业,对此可大力发展大小兴安岭林下菌业经济。四是往水产养殖业上调,发展水产养殖业,黑龙江省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1918条,全国1/8的湿地在黑龙江,大小湖泊640个,面积6000平方公里,具备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条件,且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健康长寿,饮食崇尚低脂肪高蛋白,所以水产养殖业前景广泛,打造“龙江”水产品牌。五是往饲草业上调,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草原的饲草质量世界著名,要有计划的将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四周的农田退耕还草,特别要发展苜蓿等优质饲草,满足黑龙江省发展畜牧业的饲草需求,打造龙江“碱草”品牌。六是往优质的经济作物上调,由注重农产品的规模化向注重农产品的特色化转变,大力开发与地方气候、土壤、水质条件相适应的地方名优特农产品,把发展具有地域标志的农产品品牌作为名优特产品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以蓝莓为龙头的优质果蔬等经济农物,打造龙江“蓝莓”品牌。
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建设
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厚植重农。一是黑龙江省要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力度,农业是无税产业,中央必须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实施对农业大省和大县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财政收入的差补政策,以调动农业大省大县抓农业的积极性。二是各级地方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央优先保障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不减总量有增加的要求,加快对涉农资金的整合,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三是黑龙江省财政农业投资的重点应继续投在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良田(建高标准亿亩良田)、大物流、大冷藏、大信息(互联网+农业)建设上,坚实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加速发展的基础。四是抓住我国目前粮食供应相对充裕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率先在黑龙江省试行黑土地轮回全额休耕补偿制,切实将黑土地保护落到实处。(赫修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