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实施“植保一体化解决方案”调查

28.07.2014  11:38

  导 言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益尝试  

  农药使用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受制于我国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实际,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基本上是农民单打独斗,农药使用不规范使得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难以有效控制。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发展统防统治组织、培训农民科学用药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此次黑龙江省推出现代植保技术服务新模式,实现了“方案制定、药品供应、技术服务、安全使用”等植保各个环节在整体上协调可控,植保部门、企业和统防统治组织能各负其责,用药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可监测易追责。尽管实施不到两年,效果已经非常明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黑龙江推行“植保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实践,应该说准确地把握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更好地发挥了政府作用”。我们看到在这一新模式下,植保部门对防治方案的主导制定,对供药企业的选择和监督、对统防统治组织和农民的指导、对项目实施效果的跟踪监测,做到了政府职能部门责任不缺位,工作有了极大的主动性,有效地弥补了目前农药供应和使用方面“市场失灵”问题。 

  黑龙江省对现代植保模式的探索很有意义,值得肯定,值得借鉴。 (朱先春) 

 

  按照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控全程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要求,五常市李玉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玉双和社员正在配药。 

 

 

 

  图为黑龙江省植保站技术人员王振、肖迪(女)用吸虫器在田间作业,跟踪检测防治效果。 

  为改变传统的增产增收方式,发展以高产、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农业,2013年,中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在五常、方正、肇东、克山四个县市建立示范区,推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控的现代农业植保技术服务新模式,推行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控全程一体化解决方案。

  目前,这种现代植保技术服务新模式在四个县市的水稻、玉米、马铃薯三种作物示范总面积达到3.22万亩。检测数据表明,项目实施收获了“作物增产、农药减量、环境变好”三大效果:示范区较对照区增产336万公斤,每亩增产12%至28%,平均每亩纯增收200元;示范区比常规防治区减少用药2-5次,平均亩用药量降低20%以上;肇东玉米项目区较空白对照区害虫天敌增加率57%,较农户用药区天敌数量增加3倍。

  近日,记者前往黑龙江采访,省植保站站长陈继光对记者说:“推行这种方案后,最直观的效果是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如今,走近田野,你能听见蛙声一片。

   1.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安全用药  

  “这种植保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全国是首创。”陈继光告诉记者,由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具体实施的这种现代农业植保技术服务新模式,与传统植保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变针对一虫一病出一个方案的单独防控为综合防控。“千家万户卖药、千家万户打药”的情况在方案实施区不再存在。

  “这种新型植保模式由省植保站、农药企业联合为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包括防治方案、植保产品、技术服务、残留检测等在内的植保一体化方案,由专业防治队喷药防控、统一作业。

  他向记者简介了方案构成:1、技术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由农药企业负责具体操作,即从种子处理开始到田间管理到收获,由一家主体企业和若干从属企业直接参与。主体企业要把实施方案设计好,所有产品都由主体企业提供,企业没有的产品自己花钱去买。从属企业有一至二个非常好的补充产品,与主体企业一起来完成项目。2、植保站、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对项目实施全程管控。农技推广部门协商企业参与产品供应,技术方案考虑科学用药和轮换用药的问题,准备第二套方案,每年的方案不能重复使用。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实现用药的科学性、合理性,防止农民因某种药好用,大家都用并连续使用,因而造成抗药性快速产生,使产品寿命缩短,造成研发成本升高。因为企业研发一个新产品不容易,研发成本是1亿多元,预期使用寿命是10年,但因使用不当产品寿命只有3到5年。3、企业直接与合作社(农户)签订服务协议,企业做出承诺,产品由企业直接提供。4、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前,技术推广部门要做一个土壤检测及上年的农产品残留检测;项目实施后每年对土壤、农产品做综合检测,对项目效果进行跟踪评估。

  陈站长对记者谈起推出这个方案的初衷:一是解决植保部门防治任务过重的问题;二是解决市场上农药品种过滥,以至于农民乱用药问题。三是解决最为重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方案推出前,陈继光找过好多家企业谈,最终中化农化表示愿意参与这个方案。为此,由黑龙江省植保站、示范地区所在的县(市)植保站和中化农化三方合作的植保一体化解决方案得以推出,省植保站拿出总方案,示范点结合本地特点细化方案,中化农化拿出200万元在四个示范点开始实行植保一体化解决方案。项目签订三年,第一年免费供药,第二年收50%,第三年收75%,第四年全额收,但也远远低于市场价。在方案中农民是直接受益者,过去农药经过几级批发到农民手里价格已很高,基本上是农资经销商拿大头,企业拿小头,而农民承担了高生产成本。方案推行后,企业直接提供产品到田间地头。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是农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技术人员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迅速提出解决办法。过去出现药害,农民上访告状,经销商找企业,最终是企业赔付了事。二是以往产品登记后,不知道在实际应用时有没有结构缺陷,现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为以后新产品开发打下基础。三是更重要的是企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加深对产品的了解、对使用技术的认识、与农民的相互感情,增加了农民对企业的信任。

  整个方案体现绿色、环保、增产、节支要求。方案实施一年后,经省植保站综合检测,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产品农残远远低于国家相关规定标准。

   2.方案推出后植保部门不能大撒把  

  “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模式带来的植保效果难以控制的局面,推广部门又拿回了植保主导权,有了用武之地。可以说是农民高兴、政府放心、社会受益、企业满意。”陈站长对方案实施后对所取得成绩非常满意。

  植保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四地试点推行,设计方案的省植保站并不是全交给企业实施,而是每个点由省站派出植保技术人员跟踪负责。在五常市远景村的水田中,省站药械科的肖迪穿着高筒雨靴与背着沉重的吸虫器的王振正在稻田深处费力地作业。肖迪告诉记者,她负责五常这个示范点,为检测田里的虫情和记录用药后的防治效果,她每周都要背着重达20多公斤的设备,做一次记录,这记录都要汇总到省站,由省站专家对方案做出技术评估,不足之处随时修正。

  植保一体化解决方案是围绕如何科学用药、安全用药和保护生态环境这个目标实施的。陈站长问记者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做了大量工作搞各种培训、职教,农技人员也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可仍然达不到科学用药、安全用药呢?这就是中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这个弊端造成的。黑龙江6800万亩水稻,常年发病1千万亩,中央转移支付黑龙江的防治资金200万元远远不够用。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人员去做。

  记者在采访中,总结农民有“五怕”:怕买到假农药;怕花高价买次品;怕使用不当效果不好;怕用药不对症;怕农产品药残问题严重影响其销售。这“五怕”靠农民自身难以解决,因此,政府和企业必须担当责任。

  方案实施后,专业防治队伍的防治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过去专业防治队伍自己联系业务,市场不稳定。农民给什么药,防治队就打什么药,不管防治效果。现在实行技术一体化方案后,农技推广部门的植保技术人员先作病虫害检测再制定防治方案,要求防治队伍按植保部门技术方案统一实行操作。这对市场化的各个防治队伍来说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植保部门的高标准要求下,防治队必须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升级换代植保机械,否则,达不到植保部门的技术标准便会逐渐淘汰。

  方案推出后有“四个满意”:一是由专业组织统一施药,把农业生产中风险最大的工作交由专业人员做,农民不再为一虫一病“单打独斗”。解决了病虫防治难,也解决了政府部门指导农民科学用药难的问题。通过防效增加,用药量减少的“一增一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效益,农民满意。二是从种到收,病虫草鼠害防控统筹规划,实施生物、生态措施有机结合综合运用,限制化学药剂的不合理使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控制了农残超标问题,社会满意。三是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达成了一种新型负责任的供求关系。通过与农民合作组织签约,企业对产品质量必须负责到底,农资供应实现“直通车”,在农民获得价格实惠的同时,企业也降低了成本,有了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企业满意。四是在统一精准施药标准下,通过竞争性选择,优胜劣汰,大大调动了专业防治队的进取精神,农药利用率不高、植保装备落后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也将随之有效化解,胜出的植保服务组织满意。

   3.方案解决了水稻种植的高标准化问题  

  记者来到五常市李玉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采访,老李正带着社员在地里打药。李玉双的合作社有100多个农户入社,合作社经营的水稻与散户不一样,散户水稻粮贩收购价是2元每斤,合作社的是2.4元每斤。老李解释了合作社水稻价格为何要高于散户,这是由于合作社生产的水稻是按无公害标准生产的,这就要求从种到收都要按无公害标准实行。正好,这个植保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解决了他所有的问题。

  五常市植保站站长李艳君说:农民过去用药习惯是能把4亩地用的常规用药量都用到1亩地,这意味着增加了4倍的用药量。尤其是不管是否有病虫害发生,到了防治时期就开始打药。所以,县植保站一定要为农民做好技术服务。在防治季节,作为县市这级植保站,主要起衔接作用,由省站把好的产品、好的企业介绍给县市植保站。我们下乡了解情况后,将病虫害发生情况提供给省站,省站与企业联系研究用什么药、什么时候打药、如何用药。

  在民乐朝鲜族乡,记者在路边看到一个大广告牌,广告语是“走进中南海的中良美裕大米”。民乐乡有40多家水稻种植合作社,那里的稻农也以种水稻技术过硬闻名。

  阿里郎有机水稻合作社是民乐乡专门生产有机水稻的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有成员370户、水稻10800亩,去年创纯利润1000多万元。记者看到合作社的稻田里正冒着一个个小水泡。理事李云飞向记者解释:这是地里的泥鳅在活动,如果不是有机水田,很少有这种情况。合作社的水稻定价是3元每斤。

  民乐乡副乡长李玉梅说:“对生产有机稻的农民,中化农化按照技术解决方案专门提供生物制剂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在推广时,中化农化把该乡农民组织起来,由植保站技术人员讲课,大力宣传这个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的项目,这能最大限度避免农民购买流动经销商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很多稻农告诉记者,过去,在防治前期蝌蚪特别多,插完秧开始打药后,青蛙基本毒死。方案实施一年后效果不一样,由于用的是环保农药,打完药仍能到处看见活蹦乱跳的青蛙。

   4.企业不仅要讲效益还要讲社会责任  

  “中化农化有限公司作为研、产、销一体化的国有农药企业,不仅仅讲经济效益,还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因此,我们积极与黑龙江植保站合作开展对现代农业植保模式的探索,加快推动现代农业植保技术的应用,全力保障我国农业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中化农化东北大区经理欧军说。

  在克山县“中化农化现代农业植保技术服务新模式示范基地”,仁发合作社社长李凤玉说:“去年与中化农化签订协议后,正赶上天气条件十分不利于马铃薯生长,在这种情况下,中化农化和省植保站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和高效防治药剂,马铃薯喜获高产,示范基地亩产量超过3600公斤,相比其他地块,亩增产接近400公斤,每亩增加收益500元以上。

  对于中化农化支付的免费药品,陈继光认为,目前在政府和社会对农产品和环境安全问题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农药成为一个特殊的产品,企业必须要把社会效益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赢得农民信任,最终赢得市场。他算了笔账:中化农化过去一年在黑龙江省的销售额是5000多万元。按照方案推行下去,可至少掌握50个以上大的合作社,一个合作社的耕地是1万亩以上,总的耕地面积在50万亩至100万亩之间,1亩用药成本80至100元之间,这样下来年销售额达到一个亿不成问题。今年,有不少厂家主动找到省植保站,要求参加到现代植保模式推广中来。

  欧军告诉记者:中化农化与省植保站合作实施一年多,虽然尚处在探索、示范阶段,但必须超前谋划,研究和实践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少走弯路,力争使其成为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

  中化农化表示,今年继续推进示范区工作,除了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配方,还尝试市场化运作——收取50%的药费,目前农户踊跃签约交款,示范面积扩大到4.47万亩,较去年增加近40%。

  随着黑龙江对项目实施力度的加大,德国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等外企也主动加入,带来了新的理念,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纳入了一体化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