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和父母的人生轨迹
有人说,命运不是祈祷的,美好的祝愿只是一厢情愿,无法决定它的走向。决定其走向的是一种选择,选择不同,结果不同。
这对鹤岗市向阳区居民高洪彦、冯香艳夫妻俩来说,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
18年前,儿子出生后,他们就开始承受命运的考验,并且也将他们置于一个十字路口上——
那年,儿子7个月时,夫妻俩发现孩子不会翻身,脑袋一按,软乎乎的。他们赶紧抱着孩子去了市里一家医院,一位很有名的儿科大夫当即诊断孩子的脑袋有问题,让他们赶快带孩子去外地大医院进一步诊治。
他们带着孩子来到佳木斯一家专科医院,经诊断,儿子为徐动型脑瘫。专家称,这是很难治的一种脑瘫,没有药物,只能靠康复锻炼。这孩子能活到10岁,就不错了。听完专家的话,作为父母,高洪彦、冯香艳夫妻俩很难受。高洪彦还记得,那时已进入秋天了,但那一刻,他们的心比秋天还凉。
他们知道,这一辈子得难了,但为了自己的孩子,再难也要走下去。
接下来,他们带着孩子在医院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每次医生给孩子做康复训练时,高洪彦都会在一旁细心观看,看医生怎么做,有哪些程序。在佳木斯康复了一个月后,当他们要离开时,医生送了两本书,并告诉他们:“没钱,你们就好好看看书,回家坚持给孩子做康复训练吧。”
回来后,家里也有人劝他们,趁年轻,要不再生个孩子吧。夫妻俩也想过,可如果再生一个,这孩子怎么办呢?他们毅然选择了与这个孩子一同走下去。
选择了这个方向,原有的生活轨迹也要变。当时两人正在做服装生意,服装店的生意已经做了7年,效益还不错。可为了孩子,他们不得不把生意出兑了。二人重新分工,冯香艳在家一边照料孩子,一边看书学习按摩;高洪彦则通过朋友介绍,专门到一个体诊所跟大夫学按摩。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学会按摩技术,为他们的儿子进行康复训练。从那时起,夫妻俩的生活,今后的事业,就转向了中医按摩这条路。他们要用自己为人父母的本性,再完成一个医生的角色塑造。由此,他们开始向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和行业迈进了,其间的艰难,没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但他们只能如此选择,因为儿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为了挽救儿子,夫妻俩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孩子身上。高洪彦在诊所学习了一年按摩后,就成了儿子的专职按摩医生,每天从早到晚,哪儿不得劲儿,就按摩哪儿,什么时候不得劲儿,就什么时候按摩。由于孩子的肢体受到很大影响,为了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冯香艳比一般的母亲吃的苦、挨的累、遭的罪,不知要多多少倍。可夫妻俩始终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精心精意地照顾着儿子,让儿子享受着只有父母才能提供的“爱心治疗”……
老天总是眷顾苦心人的努力。2007年,儿子10岁时,他终于能坐起来了。高洪彦和妻子特别高兴,他们用10年的心血,为儿子带来了生命的曙光。同时,也更坚定了夫妻俩多年来在这条路上努力的信心。
然而,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如愿。面对一种医疗界都难以攻克的疾病,高洪彦和妻子的选择始终伴随着孩子的病情而变化着。有一阵儿,孩子的免疫力低,总感冒,不爱好。他们曾经到省城一家儿童医院去求治,开了半年的西药,回家吃上后,仍不见好,还越来越重。于是,夫妻俩又开始啃上了中医,买书自学,拜老中医求教。后来,他们根据孩子的症状,还真找到了解决办法,买中药,自己调配,经过两个多月的内在调理,辅之以按摩,总算闯过这一关。去年,高洪彦一家搬进了棚改房,不知孩子不适应怎么的,儿子浑身疼,从头到脚,疼的他直叫唤。冯香艳安慰孩子:“儿子,你坚持一会儿,妈找书给你查查。”说完,她拿起张仲景的《伤寒论》,迅速查找起来,工夫不大,就找到了对症的一项。于是,赶紧抓药、熬药,经过调理,一家人又顺利“过关”了。
除了对疾病的按摩治疗,对孩子的心理医疗沟通,也不是件轻松事。高洪彦说,儿子十二三岁时,特别不配合康复锻炼,一个翻手动作,往往要做无数次。他觉得很痛苦,经常哭、闹。后来,他就耐心地跟儿子交流,给他讲《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鼓励他别自己放弃自己。经过几番心理“医疗”,他们又熬过一关。
为了给儿子治病,十几年来,他们花掉了所有的积蓄,有时是挣一点儿花一点儿。自2005年起,为贴补家用,高洪彦每年都会去北京,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在那儿打几个月工,回来再接着给儿子按摩治病。就这样,一晃今年儿子已经18岁了。这18年的坚持,应该说他们一家人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儿子不仅走出了专家预言的生命预期,他们也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人生轨迹转变留下了无悔的痕迹——如今,夫妻二人先后都获得了“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
记者在高洪彦家采访时看到,孩子正坐在床上看电视,记者进屋时,他还摆了摆手,还能含混地说些话。
这奇迹的背后,18年来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高洪彦认真地说:“就是一个字,爱。其实这就是人生,在关怀需要关怀的人中,也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
命运的选择,有时或许就是人本性的一种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