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合作社的供给侧改革
小农夫合作社农民现场察看大棚秧苗长势。
眼下,在五常市营城子乡南土村,小农夫有机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正忙着插秧。不过与往年不同,合作社成立9年来持续不断的水稻扩产势头突然停止了——今年不再增加,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
“其实我们去年的销售势头是近年来最好的,但要走出一条不重产量重效益的路子,就得把精力放在合作社细化管理上。”合作社理事长高峰今年作出一系列发展规划:提升大米品质做强主业,拓展二、三产业学会多腿走路。
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水稻提出要稳定水稻生产,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这些,让高峰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
A 57户社员种1.8万亩地
五常小农夫稻米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当时只有21户社员、900亩地。此后每年,合作社都依据上一年度的市场销售情况,确定下一季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增数量。
结果是,随着五常大米在全国范围持续火爆,小农夫合作社通过流转农户土地,水稻种植面积年年扩增,最高一年扩增了3倍。到去年,小农夫合作社共有有机水稻5000亩、普通水稻1.3万亩,水稻种植面积总计达1.8万亩——9年时间种植面积增加19倍,57户社员接管了当年243户农民的稻田。
但种植量扩增得太快了,曾经被掩盖的不足便显露出来。
高峰介绍,这几年,市场上尤其是大城市中高端市场对稻米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合作社也想办法提升种植标准,比如统一把关采购标准更高的易降解肥料和低残留农药,不过每亩水稻种植成本也由此增加了30元。由于社员技术素质有限,其他更多的高标准生产和管理模式落地就受到掣肘,这也导致合作社种水稻的利润率一直提不起来。
B 拟组织社员全国“考察”
小农夫合作社大米畅销南方市场,靠的是五常大米的品质。但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品质,又如何迈步全国高端市场?
高峰现在更关心社员们生产与管理能力的提升。“社员都是农民,素质有限,只能小步慢慢走,但必须提升。即使在技术与管理能力培训上多花点钱,我们也在所不惜。”他计划今年进一步梳理、细化合作社的生产与管理体系,以推动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实现稳扎稳打。
高峰的另一层担心来自于市场风险。之前,小农夫销售量足够大,但利润点低,而且市场不稳定——因为没有专门的销售团队,跑市场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样糊里糊涂走得再快,以后也不行。”高峰决定小农夫合作社成立市场部,实现线上与线下整合销售,全面提升合作社的市场拓展能力。
小农夫今年实施“走出去、请进来”计划——让社员们走出去,亲赴实地感受、学习国内先进地区的水准与经验;把技术、管理甚至财务专家请进来,面对面为社员们提供相关培训。高峰计划通过“提升”,让社员们更加职业化,让合作社更加规范化、公司化,而不是简单扩增与产量复制。
C 围绕供给侧延伸产业链
高峰计划深挖稻田资源,实现合作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4月,他专门去省外考察了当地的乡村游项目。
“我们村这边乡村景观也不错,万亩稻田田园风光也是优势。”小农夫合作社今年利用当地农业资源的优势开展乡村游,包括修整鱼塘开展垂钓项目,辟建采摘园、稻田小屋让城里人体验乡村生活……这些,整体上可顺便拉动合作社大米订单销量。
另一方面,高峰计划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酿造特色米酒等,“主业不放松,副业也要抓起来,才能充分挖掘大米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