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减七增”调出农业新路径

08.11.2016  18:41

  农业结构调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举措,是去库存、补短板的重要途径,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任务。

  年初以来,我省积极应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新形势、新挑战,牢牢把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两大目标”,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生产由“种得好”向“卖得好”、“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同步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20年,全省粮食面积将稳定在2亿亩以上,玉米面积调减到9000万亩左右,水稻面积稳定60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达到4000万亩以上,打造出生产规模大、产出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竞争力强的松嫩平原优质玉米、三江平原和江河谷底优质水稻及北部优质麦豆薯生产带。 

  调整区域结构  建立农产品优势产业带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按照“调减玉米、稳定水稻、增加大豆杂粮、扩大草蓿果蔬”的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坚持适区适种,分类指导,优化布局,努力打造松嫩平原优质玉米、三江平原和江河谷底优质水稻及北部优质麦豆薯生产带,稳步提高高品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一是调减北部四、五积温区高纬度地区的籽粒玉米面积,提高玉米品质和竞争力;二是发挥我省大米品质好、口感好、市场销路好的优势,在有水源条件的松花江、嫩江沿岸和三江平原等地区,适度扩大优质水稻种植面积;三是在北部麦豆主产区恢复发展高蛋白食用大豆和强筋小麦种植,促进合理轮作;四是加快平原区尤其是西部半干旱地区发展杂粮杂豆、优质北药、经济作物,丰富农产品供给;五是结合全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积极扩大粮牧结合区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燕麦和饲用大豆等饲料饲草作物种植,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证。 

  调整内部结构  优化粮经饲种植比例 

    在巩固提升优势区产能的同时,积极推广米改豆、米改麦、米改杂、米改经、米改饲等种植模式,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专题推进。去年底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我省及早谋划种植结构调整。省委省政府多次进行专题研究,研究提出玉米调减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国家公布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政策后,省政府常务会议又专题研究玉米结构调整问题,安排部署结构调整的任务和配套政策措施。政策引导。加大玉米收储政策调整宣传力度,落实玉米生产者补贴、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探索开展耕地轮作试点。全省整合9.75亿元资金推动玉米改种大豆轮作试点,每亩补贴150元,实施米改豆650万亩。结构调整难度大的市县出台激励政策,共安排3.1亿元资金专门用于结构调整。典型示范。宣传种植结构调整典型,帮助农民算好经济效益账,示范带动广大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调结构。项目带动。通过建设优质稻米、食用非转基因大豆、绿色有机杂粮、山特产品等精深加工产业和畜牧产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专品种生产。种植结构主要体现为“一减七增”,玉米比上年调减1922万亩,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杂粮杂豆、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作物分别增加126.1万亩、1156万亩、57.5万亩、58.5万亩、347.8万亩、177.7万亩和76万亩。同时,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蚕蜂繁育养殖,重点发展适应北方高寒地区养殖、拉动力强的鲟鳇鱼、大白鱼、黑龙江野鲤、方正银鲫、泥鳅鱼、优质蚕蜂和柞桑蚕等主要品种的养殖生产,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 

  调整品质结构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注重普通品种品质提升。在玉米上,重点引导玉米种植户在品种选用上退回一个积温带,确保提质降水、安全成熟。据统计,全省退回一个积温带玉米面积超过1000万亩。在玉米优势产区,重点发展高淀粉、高赖氨酸加工型专用品种,今年加工型专用玉米面积达到9000万亩以上。在农牧结合区,种养结合、以养带种,扩种青贮饲用玉米;围绕市场需求,扩大适销对路的鲜食型甜糯玉米面积。在水稻上,重点发展品质优、适口性好的水稻生产,今年通过邀请水稻加工企业现场品尝,筛选出20个水稻优质品种进行重点推广。在大豆上,重点发展食用型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种植,全省大豆种植面积得到恢复性增长。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引导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紧紧盯住消费市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实现提质增效。印发了《全省农作物高标准栽培技术模式汇编》,指导基层提高种植标准。全省共落实“互联网+高标准示范基地”1170个,基地面积254万亩,涵盖玉米、水稻、大豆、杂粮等八类作物。并从中遴选出120多块样板基地,成为全省农业标准化、集约化、模式化生产的典范,使其成为全省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的共同标准,引领面上推广,推动绿色食品生产提档升级。今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400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近1/3。 

  记者从省农委了解到,下一步,将总结今年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果、经验,探索明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调结构新的路径和模式,巩固扩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要调优布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打造各具优势的产业带和优势产区,建立与市场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相协调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要调优模式,着力解决好种植标准、栽培技术、耕作方法、轮作制度等问题,在调结构的过程中转变农民生产理念,加快粗放生产向精准生产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和产出效益。要调优品质,瞄准消费者需求、加工企业需要和农业生产急需,加大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专品种培育力度,扩大订单农业和专品种生产,特别是大力发展中高端绿色有机食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朱冠英 实习生 徐侥慧  记者 于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