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打造对外开放重要枢纽
践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打造对外开放重要枢纽。《“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使黑龙江再一次站上了世界大舞台。《规划》提出,以哈尔滨为中心,以铁路为主轴线,以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为辅助线,以沿线城市进出口产业园区为重要支撑,建设联接亚欧的国际货物运输大通道。
沿着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航道,黑龙江这艘巨轮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在古代,人们用丝绸之路作为承载中国与欧洲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如今,丝绸之路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2013年9月,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我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积极谋划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经过积极争取,国家印发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将黑河和绥芬河列为“中蒙俄经济走廊”节点城市,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列为重点产业园区;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作为与博鳌亚洲论坛等论坛(展会)并列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把哈长城市群列为比照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内陆腹地战略支撑重点区域,大力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将我省中俄原油管道复线工程、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华信中俄现代农业合作区、中俄合作犹太自治州木材加工园区等部分重点项目列入优先推进项目清单。国家近期出台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又对我省做了重要定位:“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交通是龙江陆海丝路带的生命线。《规划》通道布局之陆海联运通道起自我国广州、宁波、上海,韩国釜山,日本新潟等港口,经海运至俄罗斯远东海参崴、纳霍德卡、东方港等港口,经铁路至绥芬河,再经绥满铁路至哈尔滨、满洲里,从满洲里出境后至外贝加尔,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向西抵达波罗的海沿岸和汉堡、鹿特丹港;铁路通道以绥满铁路过境通道、东北港口至同江铁路大桥过境通道、哈尔滨至黑河铁路过境通道以及沿边铁路过境通道等4条铁路干线和俄罗斯西伯利亚、贝阿铁路为依托,以周边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及电网、光缆为辅助,以相关车站、港口、机场、边境口岸为节点,建设联接亚欧的国际货物运输大通道,对内对外发挥辐射作用。
产业是龙江陆海丝路带的承载。《规划》产业布局依托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货运通道和主要交通干线,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商贸重镇为节点,以沿线城市重点产业园区为支撑,依托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打造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聚集区,发展跨境产业链,形成以“一核四带一环一外”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核”:哈尔滨都市圈。以哈尔滨为核心枢纽,积极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医药、新能源、生物产业,打造中俄经贸合作平台、合作企业总部、物流集散枢纽、加工制造基地、信息金融服务和文化科技交流中心,建成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四带”:哈大齐(满)产业聚集带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利用俄油、气资源加工产业链,形成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哈牡绥东产业聚集带重点发展进口木材、宝玉石等资源加工、绿色食品、商贸物流、建材、机电、电子信息、旅游会展等产业,建成物流集散中心、贸易投资服务平台、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形成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先进制造产业带;哈佳双同产业聚集带重点发展稀有金属原材料合作加工、钢铁与铝材为主的新材料和绿色食品等精深加工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利用、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物流枢纽,形成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新兴产业带;哈绥北黑产业聚集带重点发展原材料加工、绿色食品、轻工纺织、新型建材和商贸物流等产业,建设黑河利用俄电力为能源的“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和利用俄油建设石油化工综合体,打造外向型产业聚集区、对外商品集散地、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休闲度假胜地。“一环”:沿边环形产业集聚带,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牡丹江(鸡西)、三江、兴安三大沿边开放区和黑瞎子岛中俄跨境经济合作区,形成全国提升沿边开放的先行区。“一外”:境外产业园区。以发展产品原材料市场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的“外内外”加工贸易方式,省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的“内外内”模式为牵动,培育林业、农业、石油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矿产采掘业6个跨境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条完整、上下游衔接、境内外互动的跨境产业布局。
为了让“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运行更顺畅、更高效,我省提出加快推进通道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以哈俄欧跨境货运班列为重点的商贸物流业、加快推进铁路集装箱中心等物流集散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推进外向型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等6项重点工作。
黑龙江厉兵秣马,正加速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伟大建设进程。(作者:谭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