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最大特点是包容
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高屋建瓴地阐释了“一带一路”战略,并宣布“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制定。随后,中国三部委对外公布了这份众所期待的文件,回答了“带”有多宽,“路”有多长的问题。
纵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这是一个宏大战略和系统工程,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包容性外交的具体体现。包容性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最大特点。
倡议目的突出包容性。建设“一带一路”旨在实现包容性发展,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既让国内沿线民众共享公平参与的机会,又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发展成果。中方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主张共享机遇,共享繁荣,实现合作共赢。互联互通有助于防止某一个国家在发展中“掉队”。
总体思路彰显包容性。首先,推进“一带一路”,注重与各国发展战略和区域合作规划的相互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并非要单方面把中国的战略和国力辐射和投送出去,强行让其他国家和地区适应中国的发展需要,而是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对接,与其发展愿望契合。其次,推进“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
实施方案强调包容性。其一,合作机制上,注重与现有双边和地区合作机制相辅相成,而不是要挑战或替代现有双边和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中方主张,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同时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其二,合作重点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本身就体现了包容性。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的潜力和空间需要依靠强化包容性来释放。其三,合作方式上,看重多样化,没有规定严格统一的参与规则,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确定具体合作项目时注意能够照顾双多边利益,强调各方认可,条件成熟一个抓紧启动实施一个。
参与主体体现包容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摒弃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冷战思维”,不搞国家亲疏远近的“圈子文化”。不同制度、宗教、文明的国家均可共同参与。 “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符合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体现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战略,是中国提倡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伟大实践。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特别是欧亚大陆历来被视为一个地缘战略大棋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难免会有一些质疑声音。但中国坚持合作共赢战略和包容性外交的态度是真诚的,不寻求排他性利益和势力范围,不会主动挑起冲突。
“一带一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风险,中方不会因噎废食。假以时日,“一带一路”战略就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包容性外交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外交,包容性将使“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可持续战略。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