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电影票:解开电影票房“黄金密码”

04.12.2015  17:35

  据新华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 史竞男)3日,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观影人次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1.4亿。这两个数字相除,约等于35元。而35元,正是目前一张电影票的平均价格。

  也许有人要问,与进口大片动辄上百元、国产片普遍票面价格也在60元左右的“市场价”相比,这一数字怎么“缩水”这么多?

  实际上,这是有原因的:其一是除了那些环境“高大上”的电影院,还有不少“老破小”影院需要用低票价策略招揽观众;再者,各大影院纷纷用会员制发展客户,不少会员可以享受半价甚至更低的折扣,综合而言,一张票价大抵如此,这与“互联网+”兴起下团购票价也不相上下。由此可见,看电影真是一项大众消费,影市的火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要小看一张电影票,中国电影的秘密都在它身上。

  据统计,400亿元票房里,国产片占比59.2%,进口片占比40.8%,这也就意味着,每张票的35块元钱里,有21元钱贡献给了本土电影,剩下的14元钱贡献给了进口大片。在中外较量中,国产片明显胜出一筹。

  那么,35元钱都进入了谁的口袋?

  ——有5%即1.75元,会作为中国电影发展专项资金。这笔钱属于政府性基金,全额上缴中央和地方国库,纳入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可不要小瞧它的用处,比如资助影院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资助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资助重点制片基地建设发展、奖励优秀国产影片制作发行和放映、资助文化特色和艺术创新影片发行和放映、建设和维护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积少成多,它可是一笔巨款,征收、使用和管理要接受财政和审计机关的监督。

  ——此外,还有3.3%,大约1.2元,会作为营业税。

  ——扣除政府征收的这些,剩下的32元钱,基于目前中国电影分账制度,作为放映场所的影院拿走57%即18元钱,制作方和发行方拿走43%约14元钱,制片方会根据事先的约定支付发行方一笔费用,剩下的钱扣除成本后,制作方和投资方再按约定分成。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分帐?

  能够“造梦”的电影其实也是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它的生产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要由投资方为电影投资,其次要由制片方来生产电影,然后制片方会找发行方,发行方再和各大影院、院线沟通并确定电影的档期和放映场次。最后,院线和影院负责放映电影。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出力不小,也都可以参与分账。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要问三遍:35元钱里,谁的贡献最大?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观影群体中,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人次份额下降到18%,而二线及以下城市人次份额上升至82%,创造了2015年票房神话的《捉妖记》,一线城市的占比也低于20%;更重要的是,中国影迷目前以“90后”为主力军,这是可持续的巨大力量。由此,可以看得出来,每张35元钱的电影票,有28元来自“小镇青年”的钱包里,他们成了“最给力”的观影群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