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开在贫困乡村的暖菊
黑龙江日报记者吴利红
家家户户高高挂起红灯笼,与村路上的白雪交相辉映;农家乐里,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村子外的滑雪场里,孩子们在快乐地嬉戏玩耍……
这就是国家级贫困县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白云飘过大顶子山……”二十世纪60年代,一首《乌苏里船歌》让边境小城饶河闻名中外;如今大顶子山下的小南河村因为一位女性的到来,正发生着巨变。她就是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一束开在贫困村里的暖菊”的冷菊贞。
她日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她深爱这片土地,主动请缨从城里回到大山脚下的小村庄……
站在小南河村制高点——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大顶子山。村民们亦喜亦忧。喜的是,原始森林生态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春秋两季还有山货可采,维持生活;忧的是,大顶子山带来的小气候让这里积温低、霜期早,粮食亩产远低于周围地区。虽有近两万亩地,多数地块都属“薄地”,靠种地收入微薄。有些村民还住着土坯房。挣钱的路子少,小南河村成了县里有名的贫困村。
冷菊贞是土生土长的饶河人,多年在县里工商部门工作,2013年调任到双鸭山市工商局。从县里调到市里工作,原本这是一件高兴的事,喜爱摄影的冷菊贞发现,镜头里只有家乡的景象最美,甚至让她魂牵梦绕。2015年双鸭山市委下达驻村第一书记任务之后,冷菊贞主动请缨回到家乡饶河,来到了小南河村。
冷菊贞来之前,暗暗告诉自己,再苦再难都不能后退,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2015年12月3日,冷菊贞正式走马上任到小南河村。村子的实际情况,还是令早有心理准备的冷菊贞倒吸口凉气:村人喜酒,百余户人家一年能喝10吨白酒,几乎家家都有两口大缸:一口用来装酒,一口用来装水。男人喝大酒,妇女们除了打麻将无所事事。村路冬天雪大一跐一滑,夏天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
冷菊贞到村后,脱掉高跟鞋,剪掉了喜爱的披肩长发,告别了旗袍。
上任伊始,冷菊贞挨家走访,寻找带领村民致富的突破口。面对冷菊贞的热情,村民背后议论纷纷:这么柔弱的女子,能领咱们干什么,也就是来这里“镀镀金”,待不了几天就回市里了。甚至当着冷菊贞的面冷嘲热讽:“一个女干部,在农村待得了吗?”冷菊贞什么也没说,借住在村民家里,她和农民一起种地,清理臭水沟,帮助农民戒酒……
作为全省三千余名驻村书记的一员,冷菊贞说,要赢得农民的信任,就要拿出一片真心。
冷菊贞看着村里原始的木刻楞房子、下乡知青点旧址、村民家的老油坊、老酒坊,还有远处粉黛相宜的大顶子山,喜爱摄影的冷菊贞冒出一个想法:这一切不正是许多摄影发烧友心中的“胜地”吗?
冷菊贞的想法不仅得到村里党员干部的赞同,而且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
她通过自己的镜头,将小南河村的美景和风土人情拍成一幅幅生动的照片,发到微信和摄影圈发烧友们。没想到,2016年元旦,第一批浙江游客就到小南河村拍照旅游。紧接着,冷菊贞摄影圈内的几批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这个沉寂70年的小山村沸腾起来!
大山围困了村庄,夜幕封闭了思想,是她开动智慧之闸打开了一扇窗,让大红灯笼照亮小南河,让青山绿水沸腾了小村落……
土房火炕、豆腐坊、农家院,这些在村民眼中稀松平常的景物,通过冷菊贞的相机把他们变成了商机。2016年,小南河村旅游收入达30万元,户均3000元,40个贫困户年底摘掉了穷帽子。
“原生态”旅游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就像夜幕中撕开的一抹光亮。看到第一个开农家乐的村民谷长青挣到了钱,那些拿着酒杯的农民着了急,找到冷菊贞,也要搞旅游脱贫致富。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里腾出地方招待四面八方的游客,许多“猫冬”的村民在家里尝到与喝酒不一样的甜头。
2016年元旦,冷菊贞垫付资金6000余元,购置了仿古花布、年画、窗花等装饰品以及500个红灯笼装饰民居。顿时,足足的老关东气息扑面而来。
除夕当天下午四点半,村民的微信群里传来了冷菊贞的声音:让灯笼全亮起来。大家这才知道,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冷菊贞却站在寒风刺骨的大顶子山上等着拍摄小南河的除夕夜景。
虽然“转型”时间不长,但背靠大顶子山、拥有浓郁关东风情的小南河却通过几次民俗活动逐渐被外界知晓,外地游客一拨拨踏进村子里,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村民杨红丽家开了农家乐,这个冬天几乎天天有游客来,每天都有三五桌客人,一年多收入七八万元。“我家以前就是种地,日子过得挺紧巴,冷书记来之后,搞了旅游,办了农家乐,家里的收入增加了不少。”满面红光的杨红丽说。
曾经过年挨家串户“讨酒”喝的村民董连营,担当起旅游协会餐饮部部长的职务,挨家串户检查农家乐的卫生,监督饭菜质量和价格。“现在酒喝得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在冷书记的带领下忙着脱贫呢。”在滑雪场忙着的杨金友兴奋地说,冬天开滑雪场、夏天弄漂流,这都是我们以前不敢想的,跟着冷书记的思路走,白雪绿水给村民带来的是真金白银啊。
为了规范旅游产业发展,冷菊贞注册成立了小南河农家旅游协会,协会下设餐饮、旅游、文艺、种养殖和营销等7个部,均由村里能人负责。村民们“抱团”后,还增加了扭秧歌、篝火晚会、花轿接亲等地方民俗表演。村里建了微信群,来了外地客人在群里招呼一声就“一呼百应”。
一个偏远得不能再偏远、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山村,仅用一年多的时间,竟然变成了一个令人向往、让人关注的民俗旅游胜地。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女人的眼泪多。一年多来,冷菊贞委屈的眼泪隐忍着没有流下来,再苦再难她都要和她的村民一直向前……
站在春日里的小南河村,看到村里在自己和村民的努力下,正发生着变化,冷菊贞脸上流露出无限的感慨。
看着村里整洁的街路,她忘不了曾经和村民一起亲手清理运走60车垃圾;为了打造旅游景点,她和村民们顶着30多度的高温,搭起百米长的草棚;为了建设漂流项目,村民自己用油锯、斧头清河道。去年的二月二开耕节之后,冷菊贞嗓子说不出来话,疲惫的她在村民家的炕上睡了一整天……今年大年二十九,冷菊贞把“2016年感动龙江人物”的奖金全部拿出来为村里搞旅游;每月4000多元工资,有时垫付旅游设施建设费用后,只剩下不到两位数。
冒着寒冷的春风,冷菊贞领着记者在村里转悠,说着自己的旅游规划:村民家里养的小笨鸡、大鹅、绿色猪,除了满足农家乐需求之外,还可卖给游客。准备在村东头建立小南河村农产品销售一条街;成立由102户农民组成的种植合作社,将1.8万亩耕地进行整合;筹建养殖合作社;为种好40栋扶贫大棚,3月初她要带着村里的种植能手到外边学习考察;近期计划注册8类小南河集体商标,统一标识;开始筹办小规模山野菜及农特产品加工项目;关东酒坊、油坊也在规划中……冷菊贞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还有不到一年时间,冷菊贞第一书记任职就到期了,不少村民都在担心:冷书记将来走了可咋办?这时,有人接过话茬:“真到了那一天,咱们就摁红手印把冷书记再请回来。”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