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去年裁1.6万员工 国内家电业开启机器人模式

27.06.2014  15:50

  导读:在家电行业内被尊为教父级人物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近日的一番讲话再度引起外界关注。他称海尔去年已经裁掉1.6万员工,除了有万人都是中层管理者外,还包括很多被机器人替代的岗位。尽管海尔随后对外界的很多解读做出了澄清,但“用机器人取代工人”仍然受到关注。海尔集团人士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些机器人完全可以保证长时间按照统一标准完全不走样地完成重复动作,这是机器人与人相比的最大优势。

   现象

   生产线上“高精尖”环节机器人上岗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国,大批数万工人规模的家电制造厂家遍布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机器人在很多大型家电企业中已并不稀奇。“不过我们通常不叫‘机器人’,而是叫‘自动化’或者‘机械手’!”一位企业人士这样介绍。

  美的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以机器人为主的自动化生产技术,迄今投资已经超过亿元。美的集团“精益生产”部门人士昨天向北青报记者介绍,目前美的很多产品生产线中都应用了机器人,美的洗衣机部门今年以来就又完成了5台50公斤级机器人联动协调控制,很多生产线24小时连续生产开始成为现实。美的冰箱生产线中,钣金箱架、吸塑成型切边等环节也开始采用自动化、机器人运作。据了解,在美的生产线上,很多半成品的抓举、运输过程都是由自动机械完成操作,一些上螺丝、焊点等需要高度精细和高频率重复的环节也逐渐开始引入这些自动设备。

  美的方面则表示,在一些艰苦甚至高危的环节引入机器人能够极大地改善工作状态。他举例说,美的空调的一家工厂中的部分高焊线上,需要操作工从39℃的高温烘干炉中取出蒸发器行走2至3米后再将其搬运到高焊线立放。“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工人每天需重复3600次弯腰、转身等动作,作业环境又高温难耐,导致该岗位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位人士介绍,引入机器人从事这个环节的工作后,整个流水线的工作都顺畅了。

  据美的内部人士介绍,由于近年来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柔性化需求越来越高,他们预计应用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生产的模式即将爆发。虽然尚无法预测究竟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出现无人化工厂,但他强调这肯定将是未来制造业的战略大方向。

  以劳动密集而著称的富士康也早就开始了以机器人生产代替人工的机器人计划。富士康CEO郭台铭还曾经发布过一个“百万机器人计划”,表示“要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并在数年内通过自动化消除简单重复性的工序”。

   发现

   绝大多数机器人并非人形

  尽管很多家电企业都宣称早已经有机器人上岗,但如果你真正走进他们的工厂,即便与机器人们面对面可能你也认不出他们,因为他们的“长相”可能与你的想象完全不同。

  “机器人本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概念,如果说能够替代人工操作的较高档次的机械设备就能称作机器人的话,那么我们的工厂从好几年前就开始有机器人了!”美的集团空调事业部的一位人士这样表示。“之前人们从很多科幻故事中形成了机器人是‘人形’的概念,可能有大大的脑袋、闪烁的眼睛、机械感十足的四肢和躯干,不过真正在生产过程中的机器人只会保留他们用于工作的部分,在家电生产线中,机器人其实更像一个个机器臂。”另外有一些涉及到运输的机器人可能会“长腿”,但腿下通常也都是轮子而不是“”。

  因此在很多企业内部,专业人员更愿意称这些自动化设备为“机械手”而不是“机器人”。“因为他们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个人形,一个生硬的机械臂其实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机器人。

   思考

   大批机器人上岗挤占人类岗位?

  “单纯从完成简单工序的机械手来说,多数工厂都能保证运营成本比工人要低。”海尔集团一位工作人员这样介绍。不过他表示,引入机械手的目的其实并非完全为了降低成本,其中保证生产的规范化、精度化算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些机器人完全可以保证长时间按照统一标准完全不走样地完成重复动作,这是机器人与人相比的最大优势。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从成本考量,完成单一动作的机器人基本是依靠半智能半机械的原理,而要像科幻小说中能够从头到尾完成一整件工作的全能型机器人,目前看其成本就要“天价”了,“无论研发、制造还是维护的成本都肯定要比工人高得多了”。比如此前一些日本公司推出过类似人型的全能机器人,但基本都是用于技术展示,很难真正应用在生产过程中。海尔集团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完全取代人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至少在中国未来十年都不可能。

  不过,富士康则很早就规划过以机器人实现无人化工厂的构想。郭台铭就提出“百万机器人计划”,预计到2014年至2015年期间能够实现每年100万台机器人的生产规模。到2016年则计划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基地,产值突破500亿元。

  如果富士康的机器人计划顺利实施,其机器人劳动力就已经几乎与眼下员工的工作量相当。因此在郭台铭考察时就已经有学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大批机器人上岗后,短期内将挤占人类岗位的现象不可避免。

  对此,郭台铭则有自己的想法,“富士康的年轻人将重新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通过操作机器人的手和关节来完成生产。”他同时强调,未来在某些车间,机器人将扮演生产的“主角”,“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这是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发出的一个信号。

  不过也有电子行业的人士指出,电子消费品制造不属于高危行业,而且更新换代快、单一型号产品生产周期短,因此至少在短期内完全由机器人生产并不一定划算。而且以机器人替代人工的大手笔也只有像富士康这种巨无霸企业才有实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