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背后中国科幻文学现状几何 仍存问题
刘慈欣。中新网记者 李卿 摄
近日,科幻作家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消息,让国内媒体、读者的目光一度聚焦在科幻文学上。然而,在火热的《三体》带来的关注之下,对于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现状,一些业内人士的态度却并不太乐观——当下本土科幻文学仍然存在着“年轻作家队伍规模有限”、“科幻出版规模小”等问题。甚至刘慈欣本人也表示,获奖对本土科幻文学的推动力量很有限。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究竟该何去何从?
刘慈欣获奖助力中国科幻前行?回应:对本土科幻文学推动力量有限
很长时间内,科幻文学因其瑰丽奇伟的想象、丰富多变的故事情节等多种原因受到读者欢迎。今年8月份,中国的科幻迷们得知了一个颇为令人振奋的消息:作家刘慈欣获得第73届雨果奖。一时间, “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春天”、“中国科幻要走出世界了”之类的评论铺满屏幕。相对于这种欢欣鼓舞的态度,刘慈欣本人很低调。他说,这次获奖,对改变国内科幻文学“边缘化”的现状,一时起不了多大作用。
刘慈欣并没有否认得“雨果奖”的益处。他认为,得奖最明显的效应是会促进中国科幻文学向英语世界输出,但对于国内本土科幻文学的推动,力量很有限。
刘慈欣对记者分析,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这次获奖能够让国内媒体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让出版部门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幻文学,但中国科幻文学长期以来很薄弱,“还是要一步步积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刘慈欣还根据自身经历提到一个问题:“我以前也写长篇,但发现长篇小说市场发表比较困难,才转向中短篇。对一般的科幻作者而言,真正的障碍不在于写作本身,而在于出版”。
业内人谈中国科幻文学:年轻作家队伍规模有限科幻出版规模小
刘慈欣的话,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目前中国科幻文学的某些境遇。《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便曾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来形容中国科幻的现实图景。在《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新书媒体见面会上,他解释了这么说的原因:“目前中国科幻新生力量和当下市场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不适应。很多优秀的写作者,发展一段时间就离开了科幻”。
“一直以来,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是有些‘青黄不接’。”姚海军说,刘慈欣获奖,为中国科幻打开了非常好的突破口,但后备力量的储备不是那么理想,“比如年轻作家队伍规模有限,其中能创作长篇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这就是中国科幻的现实。与美国相比,我们在产业化程度上也是存在差异的”。
科幻作家王晋康对姚海军的话也持赞成态度。在他看来,近期虽然涌现出宝树、张冉等一批优秀作家,但总体数量还是太少,“全国主流作家有几万人,科幻作家不到几十人。而美国作家的规模很大,数量大概在上千人。”。
而从发表、出版平台来说,中国科幻文学的境遇也似乎不是特别看好。近年来,一些科幻类杂志纷纷停刊,包括《新科幻》在内。姚海军透露,仅就《科幻世界》来讲,前几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问题,“整体下滑还是很大的”,“但去年基本上很稳定,这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信心”。
“国内科幻出版规模也很小,它的产出很难养活一大批的专业作家。”刘慈欣则颇为感慨的说道。
发展前景展望:中国科幻文学最具有未来性作家要沉下心创作
不可否认,科幻文学的繁荣需要诸多因素的推动。姚海军便认为,这需要各方面的关注,比如媒体等等,“如果可以从政府层面推动,比如成立专门的组织、设立专门的奖,这些都有助于类型小说的发展”。
在提到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时,有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大热的影视“IP”可以助一臂之力。但姚海军还是希望,作家的心里应该少一些IP,多一些故事,“作家就要写出好的作品是第一位的,不要想得太多”。
“如果把自己定位在怎么想着把小说的IP卖出去,可能适得其反,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即便是现在有一些好的苗子,但浮躁的氛围还在弥漫。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大家能够沉下心来进行创作,这是科幻出版人和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姚海军称。
对此,王晋康表示,科幻文学是最有未来性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凡是在现代社会的上升阶段,有很多的知识分子和白领,这样读者的增加,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科幻文学的发展。
“不管什么类型的文学,只要给中国科幻足够的时间,产生出一批特别好的作品,一样可以流传下去。”科幻作家张冉颇有信心的表示。
编辑:李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