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原 三十载矢志不渝 “念奶经” 迎奶业 “大光明”
□记者 刘亿服
杨欣奶牛,毛色呈黑白花,俗称中国黑白花奶牛,它因产奶量高而被世界公认。
在汤原,“黑白花”的地位曾“至高无上”。
它,曾连续多年作为汤原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而举全县之力推进。
它,曾多次作为专题在县委常委会上热议。
它,曾作为全县干部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而成为人们记忆里挥之不去的符号。
多少人为它魂牵梦绕,多少人为它潸然泪下……
如今,奶业发展观念的改变,让“黑白花”洗尽铅华,迎接光明。
“试错”中前行“全民养牛”掀热潮
黑龙江是全国“四大黄金奶源带”之一,汤原可以说是这块黄金带上的一块“金镶玉”。地处北纬46.7度,西邻三江平原,有大片荒山、牧场、草原,丘陵漫岗多;草原面积23万亩,北依兴安岭千里群山,森林覆盖率35.9%,生态好;南邻松花江、汤旺河,可谓秀水环绕;介于煤城鹤岗、林城伊春、口岸城市佳木斯之间,四通八达;粮食总产85.7万吨,年产玉米秸秆饲料50万吨,饲料源充足。
有资源、有基础、有激情,但把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并非易事。现在回过头看,粗放型养殖可以说是过去近30年奶牛养殖的一个缩影。
1984年,第一轮奶牛养殖热兴起,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汤原县兴起第一股奶牛养殖热潮时,全省也为数不多。县里对奶牛养殖户给地、落户口、帮贷款,高峰时的1995年,奶牛存栏5000多头,建有三家乳品厂——硕业乳业公司、龙元乳品厂、香兰乳品厂,日处理鲜奶110吨。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三家乳企管理不善先后倒闭,拖欠奶农奶资,奶户无钱再投入,持续十余年的第一轮奶牛热宣告失败。一些奶牛养殖户还把牛牵到县里大街上来回溜达,发泄不满。
2003年,第二轮全民养奶牛热潮再起。
第一轮,牛刀小试,虽然失败,但是,种下了汤原的“奶牛”情结。2003年,县委、县政府决心重振奶牛养殖业,并作为“一号工程”举全县之力推进。当时全县只剩765头奶牛,于是,出台了系列鼓励全民养奶牛的刺激政策,全县大动员,农民养、干部养、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养。在职干部养5头以上可以停薪留职,养殖30头以上可以提职。养一头牛补贴1000元;单位各个有任务,干部人人背指标,副科级1头牛,正科级2头,处级5头。政策刺激,激发出能量,大家纷纷出去“抓牛”,周边的牛告罄,又跑去双城、安达、内蒙,一时间,汤原“牛”贵,甚至全省牛价飙升。当年全县奶牛存栏数猛增至8000头,这一年,养牛红红火火。
也是这一年,县委县政府多方努力,给汤原带来了一线“光明”——引进了国内500强上海光明乳业集团,在汤原建立了光明佳原乳品加工厂,一期工程投资1600万元,日处理鲜奶100吨,生产工业原料粉。2005年,光明乳业集团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二期工程,使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250吨,又刺激了养奶牛热情。2007年底,全县奶牛存栏达到1.2万头,养牛户800多户。
2007-2008年8月,是汤原奶业最为辉煌的时候,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达到2.8元以上,每头奶牛平均利润都在3000元以上。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全国奶业滑坡,企业停产整改,汤原奶业大滑坡,每公斤收购价格只有1.8元,奶农全部亏损,1万多买的牛,两三千就贱卖了,甚至忍痛宰杀掉。到2010年,奶牛从最多时的1.2万头,锐减到5000头。前两轮奶牛养殖热潮,走的是一家一户全民皆养奶牛粗放式经营,龙头企业虽有,但产品档次低、带动作用不明显,成为发展的瓶颈。
他们说:当时,以为有工厂了,养奶牛了,就是产业了。低层次低水平扩张,粗放经营,急于求成,急于扩张,极端思维,眼光狭隘,小家小户小作坊效益低下,质量跟不上。
全民养奶牛热终于以只重头数,不重奶量、不重奶质的粗放式饲养在三聚氰胺的引发下寿终正寝。
“转向”中突围养殖方式的“革命”
说起奶牛,汤原人既爱又恨:“跟谁有仇,让他养奶牛!”前两轮养奶牛让汤原很“受伤”:
奶农受伤,百姓对养奶牛曾充满希望,又有过极度失望,很多亏了血本。
企业受伤,没赚着钱,无法扩大再生产。
干部受伤,提了不少干部,也撤了不少干部。养来养去,无功而返。
县里受伤,一直在拿钱扶持。县委、县政府政策上和资金上没少投入。在奶牛养殖、奶源建设、饲养管理、企业发展上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支撑和资金投入,2005年~2007年,每向佳原乳品公司交售1公斤鲜奶,县财政补贴6分钱,建设一个收奶站,补贴2万元,购一头牛补贴1000元,青贮或黄贮饲料也有补贴,每年还挤出300万元用于奶牛防疫,全县累计投入扶持奶业资金达到2.8亿元。
汤原还发展不发展奶牛?还干不干奶业?
汤原不发展奶业行不行?如果要发展,怎样发展?
这一连串问号,摆在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面前,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2011年末,新一界领导班子上任伊始,第一件事研究的就是奶业问题。他们大会小会上议、会上会下议、走访调研现场议、外出考察学习议。面对国际国内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潜力,面对县内优质奶业资源禀赋,面对汤原县奶业二十多年发展历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面对奶农不离不弃的奶牛发展情结,更面对农民的致富、企业的增效和财政的增收,他们审时度势,经过充分的论证,形成共识,毅然决然地认为,汤原不发展奶牛不行,汤原没有奶业不行,汤原的出路就在奶业。
县委书记王鹏飞更是一锤定音、掷地有声:汤原乳业不但要发展,还要快发展、大发展,更要跨越发展,赶超发展。
战略上定好位,目标进一步明确,接下来就是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常理上说,农民养牛,政府主导,企业加工,有奶源,有龙头企业,有政府支持,产业链条完整,奶业理应发展,可为什么20多年奶业就是没有发展好,问题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也在深深地思索中......
如何破解一直以来困扰汤原人的这一难题,再一次落在了新一届班子的身上。还是县委书记王鹏飞一语道破天机,问题的症结就出在产业链的优化配置上,我们虽然有奶源,但一家一户粗放饲养不是优质奶源。虽然有龙头企业,但企业的产品单一,附加值低,没有市场竞争力。虽然有政府主导,但政府职能错位。这样的产业链条再长、再延伸也是脆弱的,抗打击能力、抗风险能力是很弱的,说到底就是没有按市场规律办事,思维固化、体制不新、机制不活,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决定性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因此奶业发展没有生命力。根本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改革,就是革命。就是要打破旧有的思维观念,转变奶牛饲养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产品单一生产模式,矢志不渝念好“奶经”,汤原终将迎来乳业“大光明”。
失败是成功之母,汤原人在奶业转型的弯道上加速前行,努力实现奶业发展的华丽转身。汤原人信心满怀。
2012年,第三轮奶业发展又重整旗鼓再出发。
失败是成功之母,弯路中寻觅直路。汤原人反思奶业之所以没能形成强有力的产业,因为三大瓶颈:一是饲养粗放,奶农效益低,奶牛品质不高。二是设备管理跟不上,人工挤奶,细菌指数超标,奶质差。三是龙头企业产品单一,只生产工业原料粉这种半成品,附加值低,对基地拉动力不强。
汤原新一届领导班子顿悟,再这么发展下去,奶业必将走进“死胡同”,这个产业也将在汤原消失。不转向,还会遭遇奶业的第三个甚至第四个“滑铁卢”。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只有转型突围,进行一次奶业“革命”,奶业才能救亡图存。2012年,汤原打响了强基地提奶质、壮龙头带产业,为奶业自身发展“哺乳”的攻坚战。
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这是关系到乳业长远发展,冲破原有体制机制束缚的关键所在。这次奶业转型,政府按规则出牌,按市场规律办事,放下了已往的发号施令式的衙门作风,而是发挥了强有力的环境优化、组织引导、帮助谋划、协调服务的积极作用。积极出台奶业发展、奶牛生产、养殖防疫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饲养户实现小区规模饲养。同时,还从奶业发展的链条终端入手,积极与光明集团洽谈,改变产品单一生产模式,向高端奶发展。
龙头企业转型。工业原料粉附加值低利润低,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生产10吨原料粉不如生产1吨液态奶,企业赔,拉不动基地,1公斤奶1.8元,不如一瓶矿泉水。不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产品竞争力,就没有利润空间。
为此,县委书记王鹏飞五赴上海光明乳业集团,2012年5月,县委、县政府终于与光明乳业集团达成协议,扩大汤原光明乳品厂加工规模和能力,对光明佳原乳品厂进行生产线改造实现产品转型。由原来生产工业原料大包粉,改为生产优+常温液态奶和奶饮料,该公司从2012年6月1日开始停止散奶收购,改造生产线。2013年12月,县政府又与光明集团签署协议,新上2条莫斯利安常温酸奶生产线,1条奶饮料生产线,加上原来的一条优+生产线,共计10条罐装线,日处理鲜奶能力可达300吨,年产值达10亿元,年上缴利税6000万元,龙头企业的大手笔,为汤原奶业注入了“强心剂”。
奶源基地养殖模式转型。终端有了眉目,基地如何保障优质量足?汤原县大刀阔斧实施“三退三进”:退出村庄、庭院、散养;进小区、上规模、进市场。2012年六、七、八三个月取消全部散户,奶牛户把奶牛免费集中到小区饲养榨奶。过渡期,县财政给予奶农补贴共42万元。
财政困难,建一个小区要几百万,他们招商引资,迅速建起8个小区1个牧场,把散养户的奶牛全部集中到小区,小区建设者每公斤奶给0.60元组织费,散户免费使用,集中管理,光明派人去指导,奶质明显提高。针对奶牛养殖小区做不到完全统一,牧场的奶和小区的奶,价格也有差异。县里又直奔建设奶牛养殖小区,动员建设牧场。建设一个2000头奶牛牧场,县财政补贴1200万元。每安装一套榨奶设备,县财政补贴6万元,联系邮储银行帮贷款,县里财政给予信用担保。
天元牧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个由小区扩建的千头牧场。6月11日,记者来到这个牧场,宽阔的场区、现代化的设备让人眼前一亮:,生产区、生活区截然分开,新建8栋牛舍,牛卧床式饲养,饲养是静夹式,牛吃草时互不影响。饲料是配方饲料TMR,粪便自动运到化粪池。这个牧场目前奶牛存栏数650头,现日产奶5吨,先进的设备,在人力上节省不少,只需要4个榨奶员。
不巧,总经理林承外出进牛,爽快的林承母亲向我们介绍起情况:现在一头牛价格都涨到了1.8万,牧场仅固定资产投了3000万元,除了1万平方米现代化牛舍,还建有青贮窖25个,机械化坑道式挤奶厅2座,挤奶机4套,打井打了四五十眼,地下排污系统完备。总经理林承在第二轮奶业发展时候,在自家后院盖牛棚养牛,从一两头养到三四头,后来又收奶,收奶有了一定资金实力后,看准县里发展奶业的时机,2008年办起统一管理分户饲养的小区,当时小区有14户奶农,奶牛存栏近千头。2013年,将小区升格为牧场,县财政借款800万元,又协调担保贷款1000万元,包了80垧饲料地,牧场能用高标准的都用上高标准,应用以色列管理系统对奶牛进行系统检测,饲料采用苜蓿、碱草、青贮玉米科学配方,搅拌机、撒料车让喂养方式机械化,从光明乳业和大专院校招聘来懂繁育、懂治疗、懂防疫的技术人员。小打小闹发展到现代化牧场,林承母亲仍信心十足,明年计划达到2000头。她说:“这是我们牧场的中国梦。”
记者又走进祥瑞牧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小型牧场。老板娘王春梅告诉我们,牧场规模为300头,现有260头奶牛,一天产奶一吨多。她家从2006年养奶牛,一直效益不错,牧场新上了价值20多万元的榨奶设备,自己掏6.2万元,县里补6万,其余由国家和省里补贴。以前手推式挤奶车,奶桶做不到全封闭,现在挤完奶全部通过管线运输入大罐里。现在这个牧场琢磨着,在饲料上也上TMR全混饲料,存栏数争取达到1000头。
散养究竟取消的程度如何?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曾是奶牛养殖大乡的吉祥乡一探究竟,乡里环境整洁优美,没有明显的牛粪味,家家户户门前没有了奶牛的身影。乡领导介绍说,全乡奶牛多的时候达到5000头,乡里以前还有奶牛养殖专业村,现在全乡散户饲养已经全部取消,“见光奶”全部成为“不见光奶”。农民散养,由于不懂饲养方法,奶源质量不保,用奶车收奶,经常酸,价格低。取消散养,虽经阵痛,但回头看“走的对,走的快,抓到了点子上。”
“翻身”项目放“光明” “莫斯利安”来了!
光明奶业集团莫斯利安常温酸奶是目前我国奶业中最高端产品,十分畅销,国内仅有三条生产线,东北还是空白区域。奶源基地都紧盯着新上生产线布局,想争得这块“大蛋糕”。
光明莫斯利安酸奶是国内第一款无须冷藏且保质期长达4个月的常温酸奶。莫斯利安是世界五大长寿村之一,那里的百岁老人比例超过国际标准4倍多。光明乳业引入当地自酿酸奶中的益生菌种,在常温状态下,可保存时间长达120天。
由于当时的光明佳原乳品公司,隶属于光明集团工业原料事业部,生产工业用原料粉,又称“大包粉”,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大波动大,反哺给农民的少,对基地拉动力不强。县里一直拿钱补贴,维持企业。
2013年8月光明乳业集团副总裁、常温事业部总经理梁永平前往盛世凯达牧业和天元牧场,对汤原奶牛养殖牧场实地考察和调研,决定建设莫斯利安生产线,双方携手共进,通过乳业的生产与发展,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也促进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经过对汤原县的深入考察之后,我们对公司未来在汤原县乃至佳木斯市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汤原县委、县政府对奶业发展高度重视、整体环境优良、发展基础好,表示将继续加大在汤原奶业方面的投入。一是决定新上2条莫斯利安生产线,投资2亿元,项目达产后,可增加税金4500万元。二是建立技术平台,从奶牛饲喂、奶牛配种、奶牛疾病防治以及牧场小区管理等方面在技术上给予支撑和保障;三是决定把建设5000头大型牧场列入光明集团牧场建设计划。
光明乳业的眼光很长远。三江平原自然条件好,没有乳品加工,汤原又有奶牛养殖传统,养殖和乳业加工有基础。空白区域,意味着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高端奶落地汤原,也是光明乳业布局和发展的需要。
大项目放在小厂,光明乳业的回答是:不仅因为这里气温纬度适宜,生态好,山清水秀,有奶牛养殖传统,还因为光明在汤原很多年,汤原县委、县政府对奶源基地扶持力度大,举全县之力发展奶源,在奶业发展上持之以恒,有一股韧劲,尤其迅速取消了散养,建起了现代化大、中、小型牧场,给了企业信心。梁永平说:“经过对汤原县的深入考察之后,我们对公司未来在汤原县乃至佳木斯市的发展充满信心。”
光明乳业新上的生产线预计今年秋天打基础,明春动工,明秋投产。有龙头,有希望,如虎添翼;无龙头,成不了大气候。有龙头,无高端产品,不深度介入,带不动。汤原县人大副主任、奶业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刘玉泉从2007年担任奶业推进领导小组组长至今,一直抓奶业,也“抓”成了奶业的行家里手。他说:奶业发展很艰辛,基地投入大,周期长,培植一个基地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龙头企业是关键,没有龙头,基地没有保障,优惠政策是催化剂,缺哪个环节,都不行,抓基地不是一抓就能上去,要天天做工作。思维跟不上也不行。“原来有龙头企业,但没看到光明,现在,思维跟上了,越抓越光明,真正看到了光明!”他说。
光明莫斯利安高端奶“一子”落下,汤原奶业“满盘皆活”。一个奶业的高端产品,牵动奶业基地的程度可想而知。
县委书记王鹏飞说:“这是一个翻身项目,税收近一个亿,产值10亿元,还能做长产业链条。”
“奶荒”中紧抓商机冲刺奶业强县
光明乳业高端奶生产线的布局汤原,让蝴蝶效应显现,现代化牧场崛起成为一大亮点:
最大的惊喜是,历经两年洽谈,北京盛世凯达商贸有限公司把奶牛基地建设项目落地汤原。记者在吉祥乡盛世凯达牧场建设基地看到,牧场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工程已完工超过一半,施工负责人自豪地指着刚完工的一大片建筑说,这是用来储藏饲料的青贮窖,这一项就投了5000万元。
这家公司看准奶荒商机和奶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世界范围缺奶,中国严重缺奶,加上汤原的资源、政策,在奶业春天到来之际,舍掉货物运输仓储配送、煤炭经营,转而从事奶业,准备在奶业上大干一场,捞一桶“白”金,这个国内标准最高、龙江东部最大、全国上数的现代化有机牧场可以说是我省奶牛养殖基地建设的一个大手笔。
好事多磨,引进北京盛世凯达汤原人下了一番硬功夫,也不是一帆风顺,县人大副主任、奶业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刘玉泉立下了汗马功劳。中间因为用地问题,盛世凯达三个股东两个退出,项目一度搁浅。眼看项目泡汤,刘玉泉并未死心,力邀盛世凯达老总先后三次到汤原实地考察,最后县里以土地出让为其提供建设用地等优惠政策,促使项目落地。
牧场总投资3.2亿元,采用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生产工艺,建设办公楼、牛舍、青贮窖、氧化塘、挤奶厅、储料棚等,将于年底从澳大利亚购进优质成母牛2400头,到2015年底奶牛养殖规模达到5000头;到2017年底达到6000头。该牧场采用以色列阿菲金先进的牧场管理软件,骋请以色列专家团队实施科学化管理,奶牛平均单产将达到10吨以上,达产后日产生鲜乳近90吨以上。
一笔笔奶业账,算出了“光明”前景:未来3-5年,汤原县将实现奶牛存栏2.6万头,日交鲜奶350吨以上,企业产值将达到10亿元,全年利税可达约7000多万元。
2000头牛可以安置100人就业,2万头牛,每天可产300吨奶,可安置1000人就业。
以后还可以建设有机肥料厂,改善土壤,实现良性循环。牛粪还可以用做发电。一头牛需要4亩地的饲料,发展青贮饲料种植,可以改善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汤原县委、县政府抓奶业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信心倍增:让牧场养奶牛有效益、让乳品加工企业有奶源、有利润,让财政有税收。他们对标准化奶牛牧场建设给予优惠政策,积极帮助争取国家、省、市对牧场建设的投资、机械设备补贴协调金融部门贷款,全力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中的各种困难。
打赢奶业这一仗,汤原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不但将实现自身县域经济的“翻身”,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就业和相关行业发展,而且,一个生机勃发的奶业强县的崛起,将带动龙江东部奶业的快发展,加速全省奶业的大发展。
[1] [2] 下一页 编辑:孙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