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人群酷暑须防“热中风”
35℃,36℃,37℃!近日,广东持续高温,热浪逼人,全省80多个地市挂出高温黄色预警信号。专家提醒,高温炎热,不仅要注意防暑降温,预防中暑,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更要防范中风来袭。因盛夏汗多,体内缺水、血液过黏,加上不当使用空调,这些不良因素均会增加中风的发生率。
热中风元凶
体内缺水+血液过黏+一冷一热
在许多人看来,寒冷的冬季才是脑中风的高发季节,夏天没啥事,其实不然。在炎热的夏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并不能大意,中风依然“如影随形”。有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2℃时,脑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大。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高聪教授提醒,夏季人体出汗较多,身体内环境容易缺水,增加血液的黏稠度,这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或心脑血管病等人群来说,会增加血栓的形成乃至中风的发生概率。所以,夏日科学补充水分尤其重要,每天至少饮用1500毫升水,喝水应“小口饮水、多次少量”,不要等到口渴才猛灌水。多喝白开水或淡茶水,可防血液黏稠而出现血栓,甚至引发缺血性脑中风(脑梗死)。
另外,专家还发现,不少患者发生中风与使用空调不当有关。盛夏,人们使用空调降温避暑,往往喜欢将空调温度调得很低,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对于老年人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来说,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会使脑血管反复收缩、舒张,会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时导致脑梗死。因此,建议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避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谨记口诀
快速识别脑中风
高聪教授提醒,盛夏,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老病号”,一旦出现头晕眼花、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浑身无力等不适时,应警惕是否为中风的前兆,切勿大意以为只是“天热吃不好、睡不好”的缘故。
事实上,辨别中风并不难,只要家人或身边人出现以下三个症状的其中任意一个,就要毫不迟疑拨打“120”,将患者送医院救治——
笑一笑:要患者“露齿”或微笑,若其面部两侧不对称(一侧嘴角歪了)则为异常;
说一句话:让患者复述一句短语,若其说话含糊不清或无法说话则为异常;
两手平举:让患者闭眼,双臂平举10秒钟,若一侧手臂无法平举而往下掉则为异常。
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中风救治口诀,即“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
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时,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尤其要避免摇晃其头部。尽量让患者侧卧位或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假牙者应取出。不要给中风患者喂药和喂水,送院前吃任何药物,只会增加死亡风险,因为会导致误吸而引起窒息。
急救关键
送院要快,更要送对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拥军教授指出,脑中风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其中60%-80%为脑梗死。王拥军强调,脑中风发生后,抢时间就等于抢生命,3小时是救治的“黄金时间”,是抢救生命的关键。脑梗发生时,缺血区如果不及时恢复血流,神经细胞在缺血几分钟内就可能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因此,在发病3小时内越早接受溶栓治疗,发生坏死的神经细胞越少,患者的残疾风险也会越低。对于这类患者,国内外治疗指南均推荐:对发病后3小时内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尽快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残疾的比例,并挽救患者生命。
脑梗发生后,很多患者在第一时间被送往就近医院或家属有熟人的医院,但这些医院可能未必具有溶栓条件,也不一定有针对急性脑梗患者的快速应急机制,患者宝贵的急救时间浪费在排队、拍片子、辗转多个科室上面,从而错失了溶栓治疗的最佳机会,发生残疾和失去生命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中风急救不仅要快,更要送对医院。选择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是脑中风急救的关键。
国际标准规定,脑梗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开始溶栓的时间应尽量控制在60分钟以内,但在我国,许多大医院都不能达到这个要求,所需时间是发达国家的近两倍,甚至更长。
特别提醒
中风患者将有定点专业救治医院
6月27日,由中国卒中学会、国家卫计委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制定的《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首次发布,并同时公布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SCA)成员医院名单。《指南》明确了卒中中心建设的具体标准,根据这些标准筛选出来的认证医院,在卒中诊疗方面无论是能力、经验还是设备方面相对于其他医院将更专业、更全面。
目前,全国有455家医院申请加入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未来这些医院会进入卒中就医助手的就医导航系统。今后卒中患者发病,家属只需在短时间内把病人送到最近的卒中中心医院,即可获得及时、专业、规范的救治,这将为卒中患者争取关键的救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