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翻译的程序员不是好作家?

01.09.2015  12:00

  前不久国务院又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截至目前已公布取消的职业资格达到211项,引发媒体对此问题的聚焦。而《经济参考报》报道职业资格许可乱象时披露的一个细节,也引起舆论关注:2013年初,著名作家铁流为评副高(二级作家)职称,考职称英语和计算机连考12年未通过。(相关报道见今日15版)

  因为英语、计算机没有通过,铁流跟副高职称12年无缘,哪怕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发表小说,且造诣为业内公认。这听上去更像是个笑话。作家职级评定,若它不是以专业水准为主要依据,而是被英语等硬性条件框住,那跟“不想当翻译的程序员不是好作家”式混乱评判体系有何差别?若这造成专业能力评价和实际造诣的倒挂,设置这些繁缛的捆绑性条件,无异于画蛇添足,意义又何在?

  揆诸现实,这些鸡肋式认证数不胜数,如医生职称晋升要考外语和发表科研论文,就饱受缺乏针对性的诟病。而那些夹带着部门利益的某些行业职业资格许可更是泛滥。这也导致问题丛生,比如创业就业准入限制被抬高,又如某些机构通过办班、教材、考试等勤“捞”致富,有的还跟主管部门进行勾兑。

  正因如此,国家层面规范职业资格的大幕已经拉开,职业资格许可“瘦身”工作也在推动。职业资格过多过滥,本质就是管控过度,对其压减,也是简政放权的题中之意。国务院的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中,专门下设职业资格改革组,足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但也要看到,跟官方透露的数据———到2013年全国各地区、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达到1100多项相比,已取消的211项仍是少数。更何况,有些地方、部门在落实取消职业资格上玩起“空手道”,不是在执行上拖、延、缓,就是换个“马甲”再来。就此看,有必要在落实方面采取更多敦促性手段。

  首先,要将职业资格许可取缔与否,跟廓清政府市场边界衔接。应该对职业准入作出法律定位,将职业标准明晰化,对当下“政出多门”的职业资格证明进行系统梳理,该衔接转换的衔接转换,并将职业资格许可限定在少数需要专控的职业领域,并建立对应的清单目录,在目录外的,没必要采用执业资质管理的,不妨顺应行业自治态势,实行“行业证书”制度。至于哪些领域该在清单上,一者要看是否涉及公共安全之类,二者要符合法定原则,经过全国人大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批准纳入目录。

  其次,当下那逾千项职业资格许可中,地方自行设置的有570余项,而既然国家层面已有了职业资格统一规划,地方就没必要用些“土政策”,自上而下层层加码式增设许可。问题是,很多地方尤其是市县一级缺乏主动清理的动力,事实上,不少奇葩证明也卡在了这儿。在非行政许可审批上,就是如此:地市、县区按中央政策完成清理的比例较低。这背后,不乏基于吃拿卡要利益的考量。

  源于此,要将国务院及各部门采取的清单管理向下落实,还得明确分类式的政策引导与细化的清理标准,并强化专项督查,辅以真刀实枪的敦促问责机制:那些增设的“许可事项”本就是法外设限,是不合法的,因而对拒不或虚假清理多余的职业资格许可的责任人严厉溯责。要将对地方职业资格许可的清理纳入政务绩效考核,在压力传导机制下,让地方主政者有足够动力主动作为,斩断依附于其上的利益链。

  鸡肋式职业资格认证,就该尽可能快刀斩乱麻,也唯有如此,才不会有更多的“铁流”被挡在非必要的门槛外徒生无奈。
□佘宗明(特约评论员)

编辑:张扬